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条路径分析

2019-11-27 09:58王萍
教育界·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小学教学

王萍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和教育盲点,多数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途径。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三条路径”的基本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批判性思维。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究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三条路径,希望能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三条路径

批判性思维属于理性思维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小学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做出道德及法律层面的判断,并保证判断的客观性,从而让小学学生具有行为选择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让学生懂法、识法,更要让学生如何分别、判断道德的界线以及法律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的理念。

一、质疑路径

从本质来看,批判性思维源于质疑的过程,其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并在近代美国得到发扬广大。在美国知名批判学家恩尼斯的理念当中,批判性思维在感性与理性的选择中具有明确的地位,其是基于理性的角度实现的,是对理性的一种质疑,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及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与质疑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诞生的源泉。当一个主观个体对某一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时,其会在长时间内对这一事物进行持续的关注。若其对该事物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自然会产生质疑,从而对事物进行批判。为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出发,让学生从教材当中去寻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常见的质疑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六种形式。

1.事实性问题

事实性问题的设计需要从教材客观信息的角度出发,并包括全部的信息内容。例如,在学习《我们小点儿声》这篇素材时,素材中的个别信息可以用于事实性问题设计。“什么时候可以大点儿声?”这一内容中明确包含了事实性问题所需的六大基本元素。这一素材内容属于对话类文本,对话的主体即为“何人”;文本的询问内容即为“何故”;而“何时、何地、何事”等元素在前文中均有所提及;“结果如何”则在后文中明确指出。

2.解释性问题

解释性问题需要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并添加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来阐述所揭示事物的基本内容。例如,《我们小点儿声》这篇素材中的“这种嘈杂声音从哪儿来的?”即为解释性问题的标准案例。

3.应用性问题

应用性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某一个体或某一事物,并在特殊的环境背景下用于解决问题。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的本质为探究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个体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必然联系性。在分析某一事物时,需要将事物的基本内容与发生过程划为多个部分,并分部分进行研究,最终获得结果。例如,《我们小点儿声》这篇素材中有这样的一段内容“怎样保持小音量?”在這一部分当中,过程即为主观个体之间的询问,而事件的内容则为探究“保持小音量的方式”,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即为分析性问题。

5.综合性问题

综合性问题是分析性问题的延展,其需要在分析性问题结论的基础之上,将所分析获得的结论代入到当前所在的环境当中,并对未来进行初步的推论,从而达到获取下一步方案的目的。

6.评价性问题

评价性问题即为根据事物的发展走势或发展结果做出客观性的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而评价结果取决于主观个体的思维角度及认知程度。

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上课前让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并在课堂当中解决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问题的设计是决定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效果的核心所在。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阶段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可以找到正确的客观事实,然后对客观事实进行多方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对其作出评价。在开展课前质疑的初期阶段,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到的问题往往集中在初级的事实性问题方面。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理性思维尚待提高,其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向较为单一化,故无法正确寻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从侧面凸显出了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现象,教师没有充分履行自身的责任,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并在课前寻找问题环节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教材寻找问题。同时,学生需要学会质疑的方式与技巧,要大胆设想、大胆提问。

二、桥接路径

桥接路径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前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质疑路径是通过教材内容寻找问题,而桥接路径则是将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批判性技巧,如何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质疑。若学生仅仅学会了质疑的方式,学会了批判性的技巧,却无法在实际当中进行应用,则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提高。由此可见,桥接路径为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途径。

为确保桥接路径的有效实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经为桥接路径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其中不乏大量的桥接素材。例如,在“我爱我们班”这一教材课题当中,包括了“班级生活快乐多”和“团结友爱”两大环节的内容,前者可以应用于事实性问题的寻找,让学生寻找基本信息要素,即班级生活快乐的原因;后者则可以应用分析性问题,让学生分析如何实现“团结友爱”这一目的。由于教材内容与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所以学生往往通过简单的思考即可找到答案。再例如,在《快乐过新年》这一章节的内容当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桥接至日常生活当中。从“你喜欢过春节吗?”这一疑问句即可桥接到春节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春节是农历中的哪一天、春节这天我们中国人都有什么样的习俗等。

从某种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并非“批判”二字,且批判性思维不具有任何的贬义含义。批判性思维是引发学生思考的途径,可让学生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也是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习惯的良好方式,可让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不再任人而为之,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决策做出行动和选择。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更能够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推脱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三、概念构图路径

在众多批判学家的基础理念当中,批判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明确事物的本质,提出异议,并对异议进行分析和评估;其次,需要判断分析及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根据最终的评估结果而做出结论,并进行行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非易事,若教师仅仅重视最终的判断结果,忽视了判断及分析的过程,则势必会进入教育的误区。因此,教师及学生需要对分析过程和判断结果一视同仁,从全局角度出发,将所面对的问题放在框架当中进行审视。由此可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批判性技巧并非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批判性精神进行思考才是培养的主要方向。

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积极应用概念构图路径,让学生将思考过程中的各项要素绘制成虚拟的图表,且各项要素之间需要存在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反思整个思考的过程。

以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例,学生A放学回家后发现自己的笔记本遗失,为避免影响到完成课后作业,学生A便重新购买了一本笔记本。而第二天学生B却告诉学生A自己不小心将学生A的笔记本带回了家中。尽管学生B将笔记本归还给了学生A,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B在不经意间的行为对学生A造成了一定困扰,影响到了学生A正常完成课后作业。这一事例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却可以用于帮助学生锻炼批判性思维。教师将这一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全体学生讲解了一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事情,并将自己脑海中的概念图刻画出来。刻画概念图的过程即可视为思考的过程,学生针对这一事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建议。教学实践证明,使用概念构图路径可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并能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结语

综合来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已经成了现阶段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积极挖掘培养素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全面分析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飞, 蒋薇.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目标、资源与路径——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6(3):46-51.

[2]夏慧. 大学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培养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14(18):185-187.

[3]周婷. 高校茶文化英语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J]. 福建茶叶, 2017(2):180-181.

[4]李彬彬. 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27).

[5]蒋文炜. 在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J]. 群文天地, 2013(1).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小学教学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