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与现代教育的需求相去甚远,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再次引发教育界的大讨论。问题导学法是近年来初中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问题是训练个体思维的重要载体,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问题导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具有知识点多、抽象性强的特点,大部分初中生认为数学科目难度较大,不少学生因为学不会、听不懂而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对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十分不利。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老师需要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但当前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初中数学教学在不断改革,授课模式也在不断优化,但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进,他们片面地认为“灌输式”的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充实,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接受情况。这就导致学生积极性差,兴趣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升学率和绩效考核成绩,许多初中数学老师在授课时只讲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对于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入研究,过分灌输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对于很多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懂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一旦考试成绩不佳,挫败感加强,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显然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少初中数学老师在授课时存在明显的重教不重学的问题,只重视教学内容、形式,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如何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思考较少。
他们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按照规定的进度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对讲授的内容接受程度也不同,如果教师僵化地按照大纲要求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学法需要依托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要有开放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问题。
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很大,因此教师要想让问题导学法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认真分析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为例,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进行导入:“三角形具有哪些特点?”“两个边相等,这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两个三角形两个边分别相等,这两个边的夹角为30°,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吗?”通过这样三个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二是合理提问,保证信息双向传递。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抛出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有思考,有收获。以函数Y=3x+4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该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自主思考该函数的特点,请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一次函数的新知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三是将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可以考虑以生活为载体,将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通过“人体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你身边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的?”“如何判定轴对称图形?”这几个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导入教学,可让学生充满好奇,进而顺利完成对该知识点的学习。
四是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情境教学法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通过创设合适的問题情境,优化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将问题设置成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认识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形,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并总结;可以结合篱笆墙的构建、花坛的最大面积铺设法等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数学学科严谨、逻辑性强,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训练;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合理的导学问题,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