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雪梅
2016年12月开始,松江区全面启动58个旧街坊整体改造工作,到2018年底,这项为期两年的惠民工程正式竣工,受益居民3.8万户,改造总面积约283万平方米。我作为区房管局的一员,同时也是旧街坊整体改造推进办的成员,亲眼见证了这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这项改造主要针对1996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设标准不高、公建配套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维修资金不到位的老旧街坊进行综合改造,以实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提升。通过改造,从根本上改善老旧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实现改造区域整体“面貌新、排水畅、路面平、功能全、环境美、交通有序”的目标,同时,充分结合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实施保留保护建筑修缮,传承历史,延续文脉,凸显松江特色。
此次改造的重点是切实解决老百姓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把握居民真正的需求,同时结合各个小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抓住每个小区的改造重点,将功能性改造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美观性,设计上结合小区历史文化底蕴, 传承并发展松江优秀传统文化,协力推进“人文松江”的建设。此次改造打通了老旧小区生命通道,共新增消防通道884米,增加停车位6376个,道路白改黑13万米,推动雨污水管分流、弱电管线入地等改造科目全覆盖,最大程度减少空中黑色污染,遏制小区阳台洗衣机污水排放,推进体育设施进小区,更新改造小区内公共体育设施,满足居民“十分钟健身圈”的运动需求。除此之外,泗泾镇江川一村、二村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了强电管线入地,岳阳街道南园子项目则创新引入了新型窨井盖防护技术,以上科目均为全市先行,改造效果也深受居民好评。
首先,此次改造创新性地采用了“菜单式”选择模式,优先解决居民急难愁问题。为更好了解居民改造需求,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做好对居民的意见征询工作,最大程度听取和尊重百姓意见,不闭门造车,不千人一面,不搞“一刀切”。开展“菜单式”选择,将修缮改造内容列成清单,由居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小区的改造内容,为各个小区“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务求改造项目贴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契合并保留小区自身特色。最终经过两轮居民意见征询,整改项目主要集中在小区急难愁问题上,如每个小区都选择了雨污水管分流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将从根本上遏制小区阳台洗衣机污水排放,为松江区中小河道治理工作提供了助力。另外一个改造焦点集中在疏通小区消防通道上,在设计方案中突出消防通道的重要位置,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设置消防通道空间,确保改造后生命通道的安全畅通。
其次,结合历史风貌,凸显“人文松江”特色。本次旧街坊整体改造与过去的修缮工程的不同之处是将改造工程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相结合,将小区风格和周边历史风貌相融合。在改造中突出亮点,风貌上体现成片性、统一性,也兼顾周边既有建筑的和谐性,通过保留、提升建筑的形态,传承松江文化。如:岳阳街道将29个改造街坊分成三个片区,荣乐中路以北为A区,人民路以东为B区,人民路以西为C区,依“修缮老旧建筑、换上房屋新装、体现民国风貌”的思路,在设计中体现民国风格;中山街道在设计中参考了兴圣教寺塔(方塔)、砖刻照壁、云间第一楼等一批优秀历史建筑风格,力争呈现松江府城风貌;泗泾镇的江川一村、二村项目则以下塘历史风貌区为核心,在屋面、外立面、公共部位建筑单体修缮的基础上加入明清风格元素,结合周边住宅建筑的改造,打造具有“泗泾元素”的江南民居风格。
同时,拆建并举,协力推进“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本轮旧街坊整体改造结合“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精神,依照“坚决稳妥”原则,改造之前,拆违先行,以强有力的拆违整治确保旧街坊整体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如岳阳街道专门制定了《关于结合旧街坊整体改造实施所涉居民区违法建筑整治的方案》,发出五千多份《“五违”整改告知单》,对2451户围墙内违法建筑和1856户楼道违法建筑均建立了“一户一档”。目前,率先实施改造的松汇小区、南园子、华中公寓、西林小区等均已全部完成违法建筑拆除工作。
必须要提到的是,此次改造设计把握在前,多项目改造齐头并进。为避免重复施工,区房管局在改造工作开始之初就积极对接市住建委修缮处、市管线综合协调单位、区水务局以及相关街镇,尽力同步施工工期。经过多方努力,市区两级多部门协同推进旧街坊整体改造、雨污水分流、管线入地、移动光纤接入以及二次供水改造等基础设施改造,多项工程并一项,齐头并进,有序推进,争取多项目同步施工,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减到了最少。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重视“面子”,又要重视“里子”,美化老小区外观是“面子”,让老小区更具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自治意识则是“里子”。旧街坊整体改造既要“面子”,又要把“里子”做好,真正体现城市修缮工程的良心。
打好旧街坊改造这一攻坚战,落脚点在基层,核心在居民群众。在改造推进过程中,各街镇出台措施致力于完善组织结构。如岳阳街道设立了征询、议事、联建、宣传、评议等五大工作平台,在居民区党支部、居民以及施工单位三方之间搭建起了信息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大力宣传旧街坊改造这一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让全体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充分激发居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确保旧街坊改造工作在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有序高效推进。泗泾镇则建立了居民监督机制,邀请项目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业主和居民担任市民监督员,共同参与、共同把关,反馈改造的质量和效果,让居民参与到改造中来。
旧街坊整体改造是民生工程,要真正实现“解民困、惠民生、得民心”的初衷,安全质量是第一要务。为严抓设计关,区房管局开展“头脑风暴”,共组织召开了9场初步设计方案评审会,由市属修缮专家和14个旧街坊整体改造指挥部成员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改造项目进行了评审。为严抓施工关,聘请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第三方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安全质量监督。首先落实监督责任,下发了《关于明确我区旧街坊整体改造重大工程项目各相关单位职责的通知》和《松江区旧街坊整体改造工作问责制度》,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安全职责和问责制度。其次,采用创新监管模式,在改造小区主出入口、重要点位安装小区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对改造工程进行全程、实时监管,同时把好材料质量关,组织专业检测单位对工程材料进行抽检,同时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飞行检查,确保进场材料的质量安全,杜绝以次充好等违规施工行为。
改造带来小区硬件的全面提升,但改造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更有获得感,要保持改造成果,就要不断丰富和延展此次旧街坊整体改造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消除顽疾、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上,还要“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物业服务管理软实力,形成长效维护家园的基层治理体系。老旧小区引入了规范的物业服务。例如,试点项目经幢公寓引入了专业物业公司,有了专业的保洁保绿保安服务,小区的安全和环境卫生得到保障。环境美观了,安全指数上升了,居民满意了,直接表现是缴纳物业费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建立“多位一体”的小区管理格局,为各相关职能单位与居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有效平台,让居民群众在寻求帮助时不出社区就能够“有人可找”并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宜居程度和幸福指数。同时让小区居民主动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自发性地维护小区环境,提高了居民的自治意识,增加了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在58个旧街坊改造项目中,中山街道的经幢公寓作为试点项目在2017年初竣工,得到群众一致好评。2017年7月底开工的泗泾江川一村、二村项目作为示范项目,设计方案中的海绵小区和管线入地等亮点改造项目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这两个项目即将成为松江老城的新名片,以崭新的面目面向松江居民,预示着更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宜居的美丽新松江。
作为试点项目的经幢公寓改造建筑面积6281平方米,共涉及90户居民。本次改造通过平改坡解决了屋面外墙渗水问题,拆除违章18户,拓宽道路并改建为黑色路面,新增停车位33个,新增文化墙、健身设施及健康步道等。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设施功能得到完善,又引入了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改造效果深受居民好评,部分搬出去的居民也选择了搬回。除常规性改造以外,本次改造最大特点是融入了历史人文元素,依据小区周边上海地面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为背景,将本次改造风格定位为“中式风貌”。设计立意名为“根之繁茂”,寓意为建设我们的家园,繁茂我们的精神之根。整体风格粉墙黛瓦,增添“马头墙”防火屋檐,体现了江南民居建筑特色,还原了“松江之根”乡土风貌。
除了经幢公寓外,示范工程泗泾项目打造了海绵小区样板,在改造面积和改造深度上都超过了经幢公寓。涉及总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共65幢房屋,2000多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将得到切实改善。改造共涉及15项改造科目,增加88个停车位,对小区内道路、绿化、非机动车棚、安防技防等室外公共设施作总体改造,并率先将管线入地纳入改造科目,减少小区上空的黑色污染,排除安全隐患。
该项目最大亮点是打造全市第一批、松江区第一个海绵小区项目,将屋面雨水承接、雨水花园、植草沟、道路透水铺装、生态停车位、广场庭院透水六大内容融入到改造中,既优化了景观效果,又解决了小区排水不畅和内涝问题,充分发挥了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类型涵盖“渗、蓄、滞、净、用、排”等六方面。通过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把小区打造成“海绵”,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城市荣光——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展览,展出了一张58个旧街坊整体改造工作中桃园坊小区的照片,拍照的市民络绎不绝。我站在这张照片前感慨万千,70年来伟大祖国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小小的功劳,让我感觉既自豪又骄傲!祝愿我伟大的祖国继续繁荣昌盛,我将在祖国的荣光照耀下继续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