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介绍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时,还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一名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较高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统德育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甚至把知识的记忆与道德教育画上了等号,这样一来,就容易使课本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割裂开来,从而让学生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这样,学生即便记住了很多课本知识也不能形成相应的品德修养。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挖掘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德育素材,展示给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有许多表现伟大人格形象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事例,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发生在国内的,也有发生在国外的,还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自己或让学生去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或由师生讲述,让学生在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中通过灵魂的碰撞,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学生不仅能形象地感知、理解德育内容,还能自然地形成一定的品德修养。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以灌输式的教法为主,忽视了对话、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教师灌什么,学生装什么。这种单纯的灌输,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差异,也没有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强调互动和对话。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疑惑去展开调查、讨论和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以往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过分地注重一些抽象的理论化的大道理的讲解,有些教师经常提出一些脱离实际的教学想法,忽略了这门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产生假、空、大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更加排斥这门课程,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事实上,道德对个人的要求最终应当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人性。有思想就能够获取解读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的知识和能力;有人性就是指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应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把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和道理细化于生活小事中,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样,既能让学生觉得品德教育就在身边,学习这门课程有用,又能让学生在生活细节中慢慢积淀,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丰富人格内涵。
思想品德情感、意识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实践基地。传统的德育教育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略“学生品德践行”这一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教师应强调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课堂延伸向社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社区,甚至村庄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反思、乐于合作,把学到的具体知识践行于社会,真切地体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于社会有多么重要。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遵纪守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在践行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时刻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使能力和价值观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总之,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要懂得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范例来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一个大格局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