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岚
(浙江省杭州和睦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11)
提出问题:节奏包括节拍速度等要素,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节拍或重音规则的交替,另一种则是比较松散的。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节奏并且唱准节奏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有时会通过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进行训练,试图让幼儿知道和理解不同的节奏类型。可是效果不理想,教学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节奏图谱、打击乐器、律动活动的运用,则能很形象的将捉摸不定的节奏演变成形象的图标和简单的身势。
节奏图谱是指根据音乐活动的结构,运用符号、图画、线条等编辑起来,绘制成幼儿所能认知的图标。节奏图谱介入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音乐活动的内容、结构等,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记忆歌词、掌握节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活动质量。因此可以通过节奏图谱来培养和提升幼儿的节奏感。
如:大班音乐活动《春天里来》中,“啷里个 郎、啷里个 郎……”这一部分节奏型很强,对于成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很难想象孩子们在歌唱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我运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拨浪鼓(有“辫子”和没有“辫子”),当我范唱结束后问孩子们有什么发现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有“辫子”的拨浪鼓唱的要长一些;没有“小辫子”的拨浪鼓要唱的短一些。”我说:“有小辫子的拨浪鼓我们唱‘啷哩个’,没有小辫子就唱‘郎’,我们按着图片一起试试看吧。”孩子们按照图谱上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拨浪鼓尝试着练习“啷哩个郎”的节奏。有了节奏图谱的帮助,幼儿还是能够完整清晰地念歌词,孩子们对于自己的挑战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功感。
歌曲《春天里来》的难点是歌曲最后的6个小节“啷哩个郎”,节奏图谱的出现成功的帮助幼儿度过难关,两种抽象的节奏类型通过直观具体的图标形象生动的表示出来。这样不仅在学唱中帮助幼儿解决难题,而且还使幼儿获得了挑战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幼儿在学习和情感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满足与自豪。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打击乐器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既提高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也增强了乐感的理解和体验。
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小鼓,让孩子们听一听,并说说小鼓的声音是怎样的。孩子们说:“小鼓的声音是哒哒哒的。”教师:“现在小鼓带来了一段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教师采用自编节奏和歌词,让幼儿认识八分音符的节奏,知道八分音符节奏的特点,熟悉八分音符的节奏。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Ⅹ-∣
小鼓 来唱 歌 哒哒 小鼓来唱 歌 哒哒 哒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我们 大家 听 哒哒 小鼓来唱 歌
在认识四分音符节奏的基础上,这首自编的歌曲中巧妙地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说说、唱唱、敲敲打打中熟悉了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在敲击过程中让幼儿初步感知了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不同节奏特点。
碰铃、三角铁、响板、木鱼、沙槌等打击乐的节奏,多种打击乐器的特点丰富了打击乐的节奏,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根据节奏型进行合奏,既能增加幼儿对打击乐器的兴趣,也能提高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重复的练习。但对于节奏这种艺术性能力的培养,如果单纯地运用枯燥的重复训练,难免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失去对没的感受和欣赏。所以,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节奏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幼儿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作品,进行曲的紧张、圆舞曲的抒情、摇篮曲的舒缓,在倾听过程中幼儿感受了作品不同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他是构成音乐的基础。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通过听音乐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节奏,愿意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然后大胆运用声势,如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节奏的解读。如在《幸福拍手歌》中,幼儿根据歌词内容作相应的动作,拍拍手、跺跺脚。也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创编歌词,创编身势,在音乐游戏中培养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