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艾爽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八中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一直都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读语码转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会话分析等学科。其中社会语言学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入,它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一次语言交流中说话者根据需要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个是句子中间夹杂着另一种语言或变体的词语和短语;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变体或转换;三是段落间语言或变体的转换。还有学者把语码转换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情景型:由于改变话题或参与者等情境因素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寓意型:在正常状况下仅用于一种情况的变体被用于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境,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气氛,达到引起注意或强调的目的;会话型:说话者在一个句子内部进行的语码转换,在有的情况下甚至可能转换多次,转换过程中不发生情境变化,也不会导致话题变化。
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酝酿、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语用学研究模式,这个模式兼具包容性和理解力。作者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选择的,而且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商讨性讲的是人类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作出的。
2.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顺应语言现实是由词汇的可及性程度决定的。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当中,或在另外一种语言当中难以找到确切的对应词汇的时候,那么当这两种语言相互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一种语言在这个方面的空缺。
2.2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的言行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语码转换动态的顺应遵守了社会规约,避免了社会性的尴尬。回避或避讳是语码转换的常用策略。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自然也会带上文化所赋予的隐性含义。
在高中英语的授课过程中,相信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当教师用英语提出某项要求时,许多学生都因为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而跟不上教学思路。教师和学生都是语言的使用者,而交际时一个双方协同合作完成的活动,因此若不使用语码转换,全英教学就会产生几种结果:一、学生能够理解,交际顺利进行。二、学生无法理解或部分理解,交际中断。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语码转换也就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顺应。
根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适应,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上可以从下列方面加以考虑:
3.1 提高教师语言运用能力,树立英语顺应“典范”。教与学,学为先,只有教师首先熟练掌握了英语的运用,才能够将知识和技巧教授给学生。因此,教室应该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深入浅出,使用更容易理解的交际语言对所教授的课程加以解释,力图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2 利用情景教学,营造英语的顺应环境。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更多的接触英语语言环境,从而提高语言能力。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为教师实现全英教学提供必要条件。其手段具体包括:让学生多接触自然语言,如看原声电影、收听VOA和BBC等英文广播节目、学唱英文歌、诵读英文美文等。教师通过适当的语码转换引起学生注意,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时必要的,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所以要想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就必须在学生、教师、上课内容上加以改变,并在语码转换的作用下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并在最终达到全英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切实掌握第二语言——英语的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