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

2019-11-27 19:09张荣华
关键词:方位中国共产党特色

张荣华,梁 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在政治语态中,历史方位指的是一个政党、国家和社会在历史发展潮流中所处的位置。党的历史方位是指党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中所处的方向和坐标。就中国共产党而言,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本质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党“所面对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认清党站在什么位置”[1]。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把握党在不同时期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的根本依据。回顾中国共产党98年的奋斗历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时标定历史方位的历史”[2]。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方位三大转变历程及其依据,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正视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一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的重要标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后,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过程中,逐步解决了人民大众同“三座大山”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历史方位转变以后,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首要任务。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创造了基本前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中国近代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准确认识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阶级状况,在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和深入总结党的革命经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科学谋划了中国革命道路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以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式初步解决了人民大众同“三座大山”的矛盾;经过长达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建立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实现党的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创造了基本前提,这是中国由近代衰落到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历史转折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并未实现完全解放,加上国民党反动势力依旧存在和解放战争仍在局部地区进行等种种原因,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取得完全胜利,中国共产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党。

为尽快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稳固执政党革命成果和新生政权,彻底解决人民大众同“三座大山”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围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经、稳定物价,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0年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完成了由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转变的土改任务;大力开展镇反肃匪运动,一步步消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和平解放和武力解决等方式,先后解放了海南岛、西藏等地区,逐步实现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为党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掌握全国政权夯实了基础。

随后,为尽快实现对生产资料中存在的私有制成分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了“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年底,通过合作化的方式与和平赎买的方法使得“三大改造”的各项任务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变革,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我国也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1954年,随着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首部《宪法》和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我国先后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这一临时宪法基础上,逐步开启了一条“以人民为主体”的中国政治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3]6。随后,“执政党”这一政治表述陆续出现在党的文献中,如刘少奇在党的八大强调:“我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4]27至此,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一大转变已经完成。

(三)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党的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后的首要任务

“党的历史方位是通向未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将要发展到哪里去的展望。”[5]党的历史方位第一大转变的顺利完成,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同时也意味着党的工作重心和目标任务也将随即发生改变。依据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已经成为党的历史方位深刻变革后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条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为后来改革开放顺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但“由于缺乏经验、思想僵化和外部封锁等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6]。因此,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在科学认清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反之,则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二大转变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第二个转变酝酿于党的八大但随后中断,真正启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7]。党的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提出诸多具有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特征的设想和内容,如“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门是对一切人敞开的”[4]20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为后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先导作用。但由于八大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仍是以继续完善计划经济为主要内容,加上我国对外受制于“帝国主义军事威胁、贸易禁运、技术封锁”[8],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时间里,成为在对内实施计划经济、对外受到外部封锁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二大转变的重要依据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革,孕育和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启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党的历史方位的第二大转变。依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18的新判断,党坚持从我国现实状况出发,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并于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逐步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等历史性转移,开启了我国对内改革的步伐和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了我国由“比较封闭的状态”到“全面改革开放状态”的深刻变革,为实现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是实现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的重要依据

改革开放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尝试和突破。其中,处理好“计划”与“市场”这一矛盾关系,改革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激发改革开放发展活力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将“计划”与“市场”这一经济关系从我国基本制度范畴中剥离出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突破了以“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来区分姓“社”和姓“资”的传统思维观念,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党的十二大首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改革思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继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0],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固有认知;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上已逐步形成思想共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市场体系、市场主体、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勾勒和谋划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实施策略;随后,党的十六大正式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新时期,这也意味着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已经完成,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3]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命题

“任何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产生,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党的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12]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相继提出和重新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命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在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作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等,深刻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在党的历史方位深刻变革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3]6,主要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理论主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对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党对自身在新世纪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反映”[13]。“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的阐释,同样是基于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14]它是在科学把握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实现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后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第二大转变的基础上,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共产党必须担负的时代任务,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3]3。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以“小康”这一具有中华传统意蕴的词汇来诠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并于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宣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已经实现,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4,同时作出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要求,明确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8。随后,党的十七大在“三大建设”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建设”,并从四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将这“两大目标”统一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在“四大建设”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从五个方面丰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逐步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进的宏大目标。由此可见,建成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深深根植于改革开放事业和党的历史方位深刻变革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负的宏大使命。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三大转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历史方位的又一次与时俱进。[17]从时代内涵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6],这一基于民族复兴历史逻辑的时代定位,呼唤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新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而使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党”。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第三大转变并非凭空想象,而是以丰富的实践基础和鲜明的时代背景为重要依据和参照系,是基于党情、世情、国情作出的综合判断。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五个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分别为党的历史方位第三大转变提供了现实参照、基本依据、思想标识、重要坐标和历史使命。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基础,也是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参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了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基于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办成了许多长期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使党和国家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历史成就,推动伟大事业发生了更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使得我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显著提升,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为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现实参照。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也是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16],也是科学认清党和国家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这是我国“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18]所带来的矛盾及其问题,反映了社会生产“供给方”,已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群众“需要方”,已由“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美好生活需要”,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范畴与内容、广度与深度、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拓展与延伸,以期待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不仅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历史方位发生了新的转变,同时也为党科学谋划新的执政方略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也是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思想标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6]经过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已转为进入强国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被称为强国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理论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政治立场、思想路线和价值追求等方面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在准确把握新时代“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依然严峻复杂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和突出政治建设在党建总要求中的核心地位等,深化了对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二是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等新理论,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维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三是在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继承和坚持“为世界做贡献”的宏大使命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新型政党关系和大国关系等新理念,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成长过程中科学理论创新与历史方位变化的契合互动,成为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思想标识。

(四)新时代的“五个是”,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特征、标志、任务、目标,也是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重要坐标

党的十九大用“五个是”,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轮廓,明确定位了新时代的内涵、特征、标志、任务和目标,同时也“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9]12。一是明确新时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高举什么样的旗帜、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二是明确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开启什么样的伟大征程的问题;三是明确新时代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的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代表什么样的阶级利益、实现什么样的人民幸福和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的问题;四是明确新时代是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伟大梦想的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依靠什么样的力量群体、实现什么样的历史伟业的问题;五是明确新时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大党形象、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世界政党关系、为世界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新时代的“五个是”是在科学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基础上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分别从五个维度对新时代作出明确定位,成为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的重要坐标。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肩负的历史使命

党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方位紧密相连、互为统一。“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51中国共产党98年的奋斗历程,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从实现小康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无不体现着党在不同发展时期带领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初心和使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16]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五个“更加自觉”和“坚决”,面对实现伟大梦想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类自然的、社会的以及各个领域存在的矛盾、难题、风险和阻力,全党要以顽强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科学研判斗争新形势、新变化,切实增强斗争本领,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六个力”,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定“四个自信”,既要杜绝“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要反对“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错误倾向,继续坚持、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只有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道路指引、理论依据、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真正肩负起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关于党的历史方位相关表述问题,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是否仍具有“革命性”,党的角色是否已经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领导党”,也是学界探讨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有部分学者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历史方位两大转变这一论断为立论依据,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主张对党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他们认为,从政党属性来看,“革命党”“执政党”和“领导党”三者具有本质区别:“革命党的目标和任务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和任务是和平建设,巩固政权”[19];“领导党是把握国家的政治方向、重大决策、方针路线”[20]。从理论内涵来看,这些论断看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然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革命属性和历史使命等截然分开来看,“用‘革命党’作为党的‘过去时’,暗含现在不是革命党的意思,有背离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之嫌。”[21]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党的历史方位在不同时期发生了深刻变革,但中国共产党依然是“继续领导广义的社会革命,其作为革命党、领导党、执政党的三重身份统一在党的性质中”[22]。简单地、笼统地依据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担负的任务,将中国共产党“区分为‘革命党’和‘建设党’则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它会导致人民认为出现了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23]。

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的论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早已给出了明确答案,就新时代如何继续弘扬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24]。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无疑是对上述论争的有力回应和深刻解答。

由是,党的历史方位第三大转变以后,就其历史方位的表述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始终奋进迈向共产主义伟大愿景的“革命党”,也是一个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执政党”,更是一个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领导党”。简言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执政党”,还是一个“革命党”,更是一个“领导党”,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在新中国波澜壮阔70年的奋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带来了中国社会历史方位的三大转变,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四大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步和历史性成就,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是党在科学把握和准确认清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准确把握当前党的历史方位新起点、新变化、新使命,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执政方略和任务安排,鼓足干劲、勇于担当,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也要构建起历史思维、时代思维和未来思维,不断依据社会发展新形势,科学认清党的历史新方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方位中国共产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认方位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说方位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