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仙
教育部在2016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说明了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是基础性和生长性的教育,还标志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基础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作为学好母语的基础学科和启蒙课程,它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不但是新课改的“重头戏,”还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梯”。然而,到底怎样才能在每一节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和基本目标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学生的“乐学激情”除了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还体现在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采用“生趣为首,开心第一,习气为主”的语文教学策略来达到“乐学激情”的培养目标,主要依据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的教育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迸发出对语文的热爱,能够切实的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开心,进而培养学生的乐学激情。比如:在学习《好学的爸爸》短篇课文时,我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叙述一下自己眼中爸爸的样子,并且描述的越生动,不仅可以得到小红花,还有精美小礼物一份,学生听了非常开心,都开始争先恐后的要演讲,其中有的小朋友甚至还会模仿他爸爸平常说话的神态,表情和动作,逗得其他学生捧腹大笑。然后我说道:“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这个爸爸是怎么样吧?”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就脱口而出:“好学的爸爸。”一节课就在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而且学生们整节课都神采奕奕的,注意力很集中,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美国的托夫勒就曾经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只是定义为不识字的人,而应该是不会学习的人,”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教法产生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来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同时也不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很难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时,都是通过被动接受、简单重复、机械记忆等方式取得暂时的高分,虽然结果看起来是好的,但却阻碍了他们挖掘在学习方式、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潜能。因此,采用改革教法,创新学法,学中会学的策略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活学能力。比如:在学习《锄禾》和《悯农》这两篇古诗的前一天,我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便让他们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且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天要求他们课堂上说出来,同时在课堂上我还让他们四个小组,相互合作,把这首诗以“成语接龙”的方式背出来,进而完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纵观小学,小学学生的阅读素材都是来源于语文教科书所编写的课文,教师在利用教材来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费时低效,阅读教学质量滞后的传统教学模式。首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其次是传授语法的知识,最后则是灌输结论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还会缩小学生的阅读量和积累量,进而就会严重降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毋庸置疑,这与近几年来所倡导的“提高阅读量,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新课改、新目标、新趋势的教学模式南辕北辙。所以,使用“改革模式,三位一体,引荐阅读”的教学策略就是扩大小学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培养他们的阅读素养。比如:在每周周一的时候,我都在课堂上给他们发一张白纸,要求学生把他们在上周周末阅读的书籍和阅读心得一起写在纸上,对于阅读认真,心得写得好的学生都会当中表扬他们,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小学语文课堂中总是出现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练得少、用得少的不良现象,这是因为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深挖洞”和“繁琐分析”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学生扩大阅读量的时间,导致学生的文化底蕴缺乏,同时还减少了学生基础训练的次数,机会和时间。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降低就会造成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也会耽误后续学习的进程,甚至还会影响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时的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扎实基础,强化练习,合理运用”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把“薪”这个字读错,而且书写的时候也错误百出,于是在课堂上我组织了一个“小游戏,”用“薪”组词,谁组的越多,谁得到的奖励越多,而且还要在黑板上写下来,经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之后,学生终于不再出错了,这让我心里感觉到特别有成就感。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