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君
(广东省清远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广东清远 511500)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讲授了数百篇课文,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必须是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有关的。因此,语文课堂要追求“言”“意”兼得。“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追求“言”“意”兼得的课堂呢?笔者有如下三点思考。
在新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备课“四问”,一问“写了什么?”这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获取阅读的信息;二问“为什么写?”这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三问“是怎么写的?”这是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表达特色,语言的适切得体与巧妙高明;四问“怎样教?”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要紧扣这四个问题,并把第三问、第四问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言”“意”兼得。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桥》为例,教参定的教学目标是:
①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以上①②③的教学目标都指向“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目标④才是“怎样写”。如果教师按照教参的要求上课,就会着重内容分析和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淡化文本分析,着重于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是挖掘文本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怎么教,教给学生什么。《桥》在表达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二是文本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三是运用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教师如果抓住其中一点推进文本,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是怎样写的,进一步领悟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好,就能通过语言形式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抓住了大量的修辞来推进课文学习。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所有修辞的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再引导学生领悟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妙用——突出洪水的可怕和情况的危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习得语言的运用规律,学会运用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秘密。”文本内容学生都能看懂,教师要点拨他们理解含义,引导他们发现语言的形式。课堂的“言”“意”兼得就从词语品味中、段落结构间、词语推敲时、思维记忆里去追寻[1]。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时自觉地关注语言本身,在语言的品读中揣摩、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从而领略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每一篇课文,要教授的内容很多,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以及结构安排等;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朗读、说话、写作、思维、想象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势必会蜻蜓点水,使学生只能停留在“学过”,而并非“学会”。因此,教师要确定每篇课文或者每节课的关键点,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深入学习,进而延伸下去。低年级的识字课可以把“用汉字组词说话,训练思维,发展语言”作为课堂的关键点;写字课可以把“指导学生一笔一画正确地书写汉字,评价反馈”作为关键点;中年级可以把“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讲明白”或者“能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能遣词造句”作为关键点;高年级可以把“关注主要内容,发现谋篇布局特点,欣赏、学习语言范式,进行迁移仿写”作为关键点。以人教版第六册《我家踏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为例,这是十多年前的课文,网络信息、网络制作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甚至现在的学生懂得的网络操作比课文上写的还要多,那么我们以什么作为这一课学习的关键点呢?教师可以把“获取信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作为这一课的教学关键点,从文中找到典型的句子,让学生仿说,从生活经验中把自己懂得的相关知识有条理地说出来。把“说话训练”作为主“抓手”,从遣词到造句、从一句到多句、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到想象,让学生乐说、想说,且有条理地说,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课还要看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教学目标是教一种阅读方法,就要求学生找出具有这种方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从中吸取语文的营养,争取让学生读一篇课文,学会一种阅读方法。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如果要求他们掌握描写细节的阅读方法,就要让学生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并且知道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如果教学目标是教一种写作方法,教师就应该考虑迁移仿写,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然后进行仿写。
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阅读课中,读是基础,写为延伸,只有巧妙地做到“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中有写,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阅读教学还要考虑“写”的训练,缺少“写”的点拨、提醒、暗示,许多极好的渗透点将会被浪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山中访友》一文时,文中有一段“我”和山上各位朋友打招呼的排比句:“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此段语言表达非常有特色,作者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了自己的朋友,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相同的句式,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仿写《海中访友》《书中访友》……让他们把学过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变成自己的语言,实现“言”“意”兼得。
教材中还有很多可写的地方,只要教师认真解读就会发现:有插图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写一写;课文中有留白的地方可以补白,如在《穷人》一文中,描写女主人公桑娜断断续续的心理活动的一段,可以让学生把心理活动补充完整;有情节省略的地方可以扩写,如《女娲补天》一文中,女娲把天补好了,根据“天崩地裂”一词,裂开的地怎么修复呢……只要教者有心,必然会找到可以让学生练笔的切入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仿写词语、仿写结构相同的句子,在仿写中体会词语、句子的构成方式,领悟词句的规律,积累词语,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综上所述,“言”“意”兼得是追求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最佳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掌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和技巧,进而实现对语文教材的活用、妙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