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贵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在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等方面表现出力不存心的情形。相对于其他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学困生。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就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方面谈一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教师要认真研究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分析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一)缺少关心和爱护。教学中教师没有对学困生照顾到或者被冷落了,被冷落的学困生对教师有反感情绪,逐渐对学习产生消极厌倦,长期以往,学生就慢慢的掉队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缺乏兴趣和动力。一方面某学科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不足,教学枯燥乏味,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另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投人时间少精力少,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不专心,有的因为学习方面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原来学习的积极态度,这样也就慢慢的变成了学困生。
(三)学生自身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原因造成学习信心不足,不善于与其他学生交流,长期自我封闭,久而久之,就迷失在自己所制造的狭窄的世界里走不出来。
(四)学习基础差。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是学习过程中时常换科任教师等原因,造成了学习基础不扎实,基本的听说读写不过关,虽然很用功,但常常是似懂非懂,吃的是“夹生饭”。
如何转化学困生“困学”为“乐学”,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其学业水平的关键。
首先,科任教师要走进学困生的心理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学困生更应给予更多的爱,要想做学困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就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亲与他们建立一个友好、平等的关系。这时,他们就会主动把老师当朋友、亲人,从而倾吐心声,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转“苦”学为“乐”学。
其次,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的心态。学困生大多数都是很有上进心的,他们也有一颗平常心,身上也有别的学生所没有的优点。教师要仔细的观察他们,尽可能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对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要表扬,利用这些优点和闪光点来慢慢诱导他们,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三)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差,对知识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学习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为避免学困生破罐子破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控制进度,本着“浅、慢、粗”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实施教学,使学困生也能获得成功,只有在一个个成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点燃希望的火焰,让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师生的认同,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做好结对帮扶活动。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为了转化学困生,教师可以把学困生和成绩优异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方便他们结对帮扶,利用课内外时间把所学的基本内容由他们再给学困生讲解一遍,直到学会为止。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班级里面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感情,一方面有利于学困生方便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五)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做,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等的印象。增强了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特别艰辛,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完成,爱心是促进学困生进步基础和情感前提,而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它的人性本质。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他们关心,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地与其交流,。同时,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他们在校外的状况,以便及时修订对学困生的帮扶措施。教师要帮助学困生们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以此激发后他们的学习动机。学困生的工作需要教育者耐心的、细致的、一步步的、一点一滴的去做,教师只有用自己诚挚的爱心去拥抱学困生,也才能真正感化学困生,也才能真正与他们生融为一体,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