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课堂革命”内涵 把握教育发展方向

2019-11-27 11:54程宏亮
名师在线 2019年15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用语课程标准

程宏亮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实验学校,广东深圳 518118)

引言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了深入阐释。在讲话的第二部分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认识课堂革命内涵

要深刻理解“课堂革命”内涵,必须从历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因去分析,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才能更好地把握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前,教育人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不误人子弟”“传道、授业、解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理念来源于中华传统美德,是教育理念的瑰宝,但带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就是“先生”的教学状态非常浓,剥离了教和学的关系,把教和学分成了两条线。新的教育时代,我们的教、学关系,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和”。在这个教育背景下,启动了第一轮新课程标准改革,就是三维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三次课堂革命

第一次课堂革命,标志性事件应该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按传统备课的环节,备课主要包括细致梳理教材的重、难点和实验,对教材进行解读。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最主要的缺陷是缺少教学环节的衔接用语和学生活动。这使我们首先认识到干净、规范、指示性明确的教师用语对于一堂课品质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形成高效课堂。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教师可以自拍自录,再自己观看自己的课,就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师用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教师用语这个问题,如果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那么,课堂教师用语是最为直接的方式,有些教师一辈子的教师用语都没有过关,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至于说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学生活动,在当时来说,就是新课标中倡导的“三维目标”的重要标志。在今天看来,学生活动与学习的产生密切相关。在桑新民教授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一书中,结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探究,是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的产生,只能在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中,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1]。心理学普遍接受的学习定义是,学习是人和动物因活动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可以这么说,不管从什么维度定义学习,都和学生活动有关,这是笔者今天的认识—对当时加入学生活动的再思考。

笔者所认识的第二次“课堂革命”,是源于笔者对一种教学模式的思考。2012年,笔者接触到了上海张人利校长所倡导的“后茶馆”教学模式,在赴上海静安区学习观摩了“后茶馆”课堂的结构后,要上一节汇报课。对于这节汇报课的设计,笔者按“后茶馆”教学模式做到尽善尽美:专家反复论证,同人多次打磨,实验器材不断调试,试讲不停观察,总之,想把预设变成生成。但这次汇报课的现场施教情况很不尽如人意。当时,笔者也做了简单反思:学生大场面见得少,现场配合得不是很好。

这样的反思对吗?值得我们去深刻探讨。人类基因的差异性会决定人的差异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我们的课堂究竟要给学生什么?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始。如果比较新课程标准和发展核心素养,就可以发现我国对人才要求的改变:核心素养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么看来,我们的课堂要给学生的,并不是一堂课和一次考试,而是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要让每一位学生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形成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能力和品格。这无疑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所认识的第三次“课堂革命”,是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展望。如果说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其对于教育的改变还没有真正开始。如果非要说信息时代已经渗入教育,以所谓的“平板进课堂”为例,平板应用于课堂中,其最大的价值首推及时反馈,除此之外,都可替代。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用这么大的代价,仅仅实现这一个价值,性价比究竟如何计算?所以说按笔者思考的未来课堂的发展形态,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在现有教学状态下的改良,这个方向首推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提出的口号是素养与成绩齐飞。主要教学环节是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特点是流程清晰、简明易用、成本低廉、适用面广。仅仅看这些环节和特点,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似乎网上对“对分课堂”评价颇高,如某网站上做出了“对分课堂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果有效”的结论。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对分课堂”切中了三个要点。(1)师生分权,把学生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学会了”,而不是教师“教会了”。这是用实操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2)有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复制性强。(3)在课堂中,留给了与慕课、翻转课堂交互的空间,与信息时代接轨。这些应该是“对分课堂”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未来课堂的第二个方向是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也可以说是纯技术流方向的发展。这个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经过筛选的海量的教育资源,如课堂教学视频、试题、教案;(2)科学、人机交互简便的教学平台,便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3)直接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软件,即时提出教学整改意见及方案;(4)诸如“VR”、在线课堂等新技术的合理运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的建设在现阶段发展得并不理想,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资本是永远逐利的,而教育的智慧化建设投入周期性长、持续性强,就导致了现在资本投入既不充分,也没有有效的规模整合的现状[2]。所以,教育的信息化急切地需要有担当和有实力的互联网大公司介入开发,改变现在每所学校单打独斗的状态。另外,未来课堂技术流的发展方向很不确定,套用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在《未来简史》中的一句话,我们连想要未来课堂变成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就更加不知道未来课堂的发展方向了。

结语

如今,教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课堂革命”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调整自身教学方式;积极对教学模式展开思考,创新教学模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将互联网技术引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用语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为明天的课堂做准备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