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解释:历史知识的云梯

2019-11-27 11:54
名师在线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史观工业革命讲授

李 琼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说道:“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这句话表明了历史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历史并不是如兰克所说的仅仅将历史史料摆在台面上,如果脱离了历史解释,历史将失去现实意义[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归纳、概括与表达等综合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考试,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和思考历史,从而提升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史料教学,提升学生的史料感知能力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说:“历史就是史料学。”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也说明了史料在历史学中的重要性[1]。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没有了史料,历史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这样才可以客观、公正地解读历史。历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史料教学,在课堂中引入原始史料,提升学生的史料感知能力,为学生认识真实而复杂的历史提供可能性[2]。

例如,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时,笔者就引用了《汉书·主父偃传》中的一段史料。(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自弱也。”这一段史料既介绍了“推恩令”这个历史概念的背景,又能把推恩令的具体措施说清楚,这样的处理使很有距离感的历史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

二、指导阅读方法,深入进行历史文本阅读

现在的初中历史试题中增加了一些材料解析题,包括历史中考试卷,有的还是文言文史料,如果不具备有效的历史文本阅读能力,那么学生的历史解读和分析也就无从谈起。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使其能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出关键的历史信息,并进行归纳和整合。

例如,在讲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一课时,首先,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这一课的前言。在对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之后,笔者让学生大致浏览各个小的板块,这样,学生对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就会了然于胸。接着,笔者让学生分组阅读了某个历史板块,比如,有的小组阅读了“辽国建立”的内容;有的小组阅读了“党项崛起”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提示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并在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对这一历史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另外,在平时的试卷材料题中,笔者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注意提取关键词,对历史知识进行拓展。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文本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内化历史知识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大到经济政治、文化,小到服饰、饮食、建筑、风俗,等等。单单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和历史教科书的呈现,很难展现历史的魅力,学生对历史学习也就缺乏兴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立体、多元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建构时空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在讲授部编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讲述法,而是另辟蹊径,以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完美演绎了北宋都城汴梁繁华的景象。笔者用这幅名画作为切入点,截取了其中能够代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不同场景,并利用网络资源把这些场景加工成了清晰明了的图片和视频片段。经过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仿佛跟随着笔者的讲解回到了北宋汴梁熙熙攘攘的街头,近距离感受到了数百年前那个繁华的都市,亲眼见证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效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述更加生动和通俗易懂。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历史进行解读。

四、立足于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多元思维

历史观与历史的关系就好像风和风筝一样,如果没有历史观,历史学和历史研究就会失去方向,也就很难在蓝天中自由翱翔。历史观是历史学家在解释历史变迁的因果关系、客观规律及历史意义时所用的历史理论工具。历史观包括历史理论概念、解释、模式等,是认识和解释历史的一把利器。只有具备相应的史观和史学方法,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化繁为简,一刀致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史学理论,并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史观来看待问题。

例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工业革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教学中,笔者首先给学生讲授了唯物史观、阶级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文明史观等基本理论,之后让学生结组自由讨论,选择合适的史观来解读“工业革命”。比如,工业革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这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工业革命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五、通过联系现实,增强历史解释的创造性

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正如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史学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对现实和未来都有着启示作用。历史解释也有时代性,其脱离时代是不能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得历史解释更有深度,更有广度。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抗美援朝战争》时,笔者在展示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了当年志愿军将士们的艰苦,并将革命烈士的艰苦岁月和当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让学生理解和平的美好,从中感受到了和平岁月的来之不易和革命先烈的伟大付出。如此,联结了历史和现实,使得历史解释更具有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不忘初心,铭记自身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以史为鉴,这样的历史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史观工业革命讲授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跟新工业革命赛跑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