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在班级家委会工作职责里,关于教育教学的可以找到以下几项:
1.关心和支持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为班级进步出谋划策。
2.协助班级、任课教师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3.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
4.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适时的评价与反馈。
以上职责里,可以发现班级家委会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从关心支持到协助,从协助到积极参与,从参与到最后的评价,过程完整,目标清晰,功能明确。但如何具体的实现班级家委会和学校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强化班级家委会效能,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却无例可循、无章可查。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委会成员坐在一起,根据班级孩子的特征,根据各科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特征,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来研讨、磋商,最终形成家校共建的美好局面。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我在班级家委会的成立、建设、合作等方面都小有成就,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会思索如何让班级家委会走进甚至参与到我的学科教学当中来。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最难的莫过于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习作教学被认为更多的是教师在学校进行的一项教学活动,后来发现成效不够显著后,部分家长选择了校外习作培训结构,可结果仍然不尽人意,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模式化,千篇一律,缺乏灵气。课堂和培训机构仅仅解决了“如何写”的问题,“写什么”成了让学生抓耳挠腮的拦路虎。而班级家委会的存在,是否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和家委会成员经过几年的综合实践,摸索出“以活动为载体,班级家委会群策群力,语文教师提供方法指导”的一条行之有效的习作捷径,较好的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每天的学校生活在不擅长观察的学生眼里是千篇一律的,当遇到“家乡的一处美景”“难忘的一件事”“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有趣的活动”等诸如此类的习作时,学生的思路打不开,视野狭隘,交上来的作品很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有了班级家委会的帮助,我们尝试将学生带出去,在各种各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自然能够真实地再现于习作之中。比如,秋天到了,结合语文园地习作要求,需要写一篇关于秋天的写景文章。班级家委会经过先期的踏秋,找到适合的场地,制定好详细的踏秋方案,与班主任一起就安全、费用、分工等方面进行商讨后,选择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正好的日子,把学生带到了青龙洲公园,分组游览青龙洲公园,在几处风景特别的地方组织了吹蒲公英比赛、打水漂比赛、放风筝比赛。针对写景文章里,学生词汇量不够的情况,我还趁着返程车上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关于风景的词语大比拼。于是,一篇篇《秋游青龙洲》横空出世,既有“资水、落叶、枯藤、红枫”之景,又有“吹蒲公英、打水漂、放风筝”之乐,四十几个学生,四十几份不同的角度,文字鲜活,情感真实,洋洋洒洒几百字,读来兴致盎然。又比如,需要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前,班级家委会利用双休日,连续组织了四次活动,有看电影、演电影活动,有烧烤活动,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秀秀秀”活动,有马场赛马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自主选择最喜欢、最难忘的,让活动经过跃然纸上。
把学生带出去后,学生在日记中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有的说“我”再也不担心没有东西写了;有的说“我”见到了书本上没有的,想到了从没想到过的;有的说“我”现在喜欢上习作了,因为“我”找到了习作的秘密武器……把学生带出去,班级家委会的积极筹划、安全保卫、资金保障、规划联络、乘车吃饭、活动准备等各个方面都要有周密的安排,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都是家委会成员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无偿献出的,可敬可佩!
如果说“把学生带出去”是第二课堂的建立,那么“把家长请进来”却是极大的丰富了第一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让常规的课堂有了家长的加入变得特别,从而让学生在这种特别里激发习作兴趣,寻找习作灵感,获得习作新体验。我的具体做法是:在班级内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父母职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爸爸课堂”“妈妈课堂”“父母课堂”“亲子课堂”具体实施方案并上传班级微信群;联络班级家委会,征集一个学期家长报名情况并科学排课;提前一个星期审批家长上课PPT和教学设计,提出修改意见;排出课表、授课人及注意事项,张贴在班务栏,同时发布在班级群。
上学期,符涅爸爸开始了“爸爸课堂”第一课——美食天堂,他带来了大量食材,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食品安全知识,然后详细讲解了蔬菜面饼的制作经过,并把做好的蔬菜面饼分发给每个学生,教室里沸腾了,我用手机记录了这堂别开生面的烹饪课,在学生当天的习作里,我仿佛闻到了蔬菜面饼的香味,仿佛吃到了蔬菜面饼的酥脆。黄西珏爸爸的“魔法课堂”带领学生们做了手指操,练了“母鸡”唇舞,玩了“眼吃物品”小魔术等等,孩子们在习作中大呼过瘾、神奇,有的甚至称自己爱上了魔术、以后要去学魔术!周瑾瑜爸爸是个“地图控”,他的课堂目标明确,就是让每个孩子跟他一样成为“地图控”,课后,他把两张大大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贴到了我们的教室墙壁上,成功地成为孩子们习作中一位了不起的爸爸!
把家长请进来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虽然家长不是专业的从教者,但他们传授的知识却是体制内课堂所没有的,而又恰恰是学生所喜欢的,填补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短板,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于是,我在学生的日记里读到——“爸爸课堂”太有趣了,真想天天上!“我”的爸爸今天来当老师了,真牛!“爸爸课堂”上,我从没有开过小差……显然,把家长请进来后,不仅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更让学生爱上了习作。
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期待自己的作品见诸于报纸、杂志,孩子亦然!如何让每个学生的习作从钢笔字变成铅字,我和班级家委会几经商量,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班级家委会通过班级群发出倡议,让每位家长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及时在文档上打出孩子当天
的日记或习作,再统一发给家委会指定家长,该家长进行编辑、整理,期末一并交给班主任,由班主任撰写前言后,联系文印室,确定封面设计、排版等,打印成册,期末发放,人手一本。
(二)多渠道投稿,让更多的作品出现在班级以外的地方。学校层面的,校报投稿、“馨蕾”校刊投稿、体育文化节征文、足球征文、科技节征文、英语文化周征文等等不错过;校外平台更多,选择《益阳日报》《小学生作文》杂志、“创意作文”微信平台等,积极参与。
(三)让作品说话,家长开放日,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写封感谢信;让作品说话,观察校容校貌,给校长一份建议书;让作品说话,班级接龙写个童话故事,家庭成员接龙写本《我们一家人》故事集;让作品说话,联接家庭和学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共育。
综上所述,班级家委会在语文学科的习作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拓宽了学生习作的思路,更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改善了“教”和“学”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感情,收到了一举多得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