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者”视角看《东洋风土竹枝词》

2019-11-27 07:15
文学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风土东洋竹枝词

丁 莹

一.《东洋风土竹枝词》之成书

《东洋风土竹枝词》为光绪十一年春正月寿墨阁刊,作者为四明浮槎客,写序的为娄东外史,两人皆为化名,且浮槎客生平不可考。序中云:“独有我友四明浮槎客涉洋西历海国,写西人之爱恶,描东土之悲欢,士女冠裳,行商贸易,间杂以妓馆客邸,土语时装,写成竹枝词一百首,神情逼肖,无不曲臻其妙。”可见《东洋风土竹枝词》是作者游历日本之后的作品,因此我们在词中不仅能看到神户的风俗,更能看出作者的爱恶,甚至与作者同一代人的思想理念。

《东洋风土竹枝词》为光绪十一年(1885)年刊印,但成词时间大约为1866到1875年前后,在此期间作者可能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间或者居于日本。词中对于神户作为通商港口事件有提及,且对于开放后的风俗描写得很细致,因此推断其不是一时之作,是陆续写成。四明浮槎客诗云:“兵库通商议未成,西洋兵舶港中横。”注云:“同治丙寅(1866),丁卯间,西人欲兵库、大阪二处添设通商,东人不许。”2所以作者最晚于1866年到日本。88首竹枝词,最晚时间为1875年日本侵朝鲜事件:“船泊朝鲜对马滩,兵无粮饷事真难。”注云:“去年又想加兵于朝鲜,以为必惧而议和。或中国往救,则移兵于中,将来得胜必重索赔饷以还国债。”此诗当成于1875年前后。在此期间,作者见证了神户从未开放到初开放的社会变化情况,如云:“黄沙一片地荒凉,改作通商锦绣场”、“山间海角小乡村,顿改繁华不可论”,写的是神户开放之后从原来的海角小村落顿时成为繁华之地。

二.从“他者”视角看四明浮槎客创作的竹枝词

“他者”来自哲学范畴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他者”(the other)这一概念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3

四明浮槎客以一个外派官员或者从商之人的“他者”视角对于神户开放之初的变化,通过竹枝词的形式写下来给人们传递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性。因此笔者基于“他者”理论的视角以及社会群体风俗影响的角度对《东洋风土竹枝词》给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分别从表象化的初级认同和文化差异下的批判两点论述。

(一)表象化的初级认同

表象化的初级认同是指看似认同其实含有强烈的不认同感。《东洋风土竹枝词》仅只有三首写了对于神户的认同夸赞点。主要为禁止西方传教。

“昔日东西和议成,羡他立意恰精明。通商禁入洋烟土,西教居然不得行。”注云:“查初定条约,禁行天主、耶稣等教,西人不得贩运烟土进口,专条严禁。此二条乃中朝有愧不及也。尔时查的民有犯者,科以死罪。愚民被惑入教,死者甚众。”1587年丰臣秀吉下令驱逐传教士,实行禁教,对外来传教者抱以极端厌恶的态度。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没受过圣贤之道的外国都是夷狄,因此在禁教这件事情上作者是给予认同的,且为中朝没能做到而感到羞愧。随着神户的开放,西方信仰开始风靡,举国改信仰,“底事今朝车马众,洋人礼拜任嬉行。”这里的“任”有放任的意思,作者用“任”可见当时洋人西教在神户地区的流行,也可见上层统治者对于此风的放纵的态度。“冤杀长崎数百人,前因入教罪加身。而今举国如狂信,何必当年太认真。”注云:“昔年长崎入教民人四五百,拘集审明禁置船内,驶至大海,洞穿船底,沉溺海中。今崇奉西教官民举国如狂,教堂遍设。教中人遇讼事大得便宜。未知犹记沉海之民否。”写的是1596年二十六圣人殉教之事。1596年,一艘从马尼拉出发前往墨西哥的西班牙商船圣菲利浦号,途中遭遇暴风雨漂流到日本浦户港。丰臣秀吉因怕传教影响下令逮捕了六名外国传教士,三名日本传教士、十七名日本信徒,将其游街并处以死刑。此后日本加重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力度。直到《日美亲善通商条约》签订,日本打开国门。这里就是以一种戏谑的口吻讽刺了当初二十六圣人殉教事件,进而微讽了日本摒弃自身信仰的行为。可见作者在表象化的认同下,其实隐藏着自身的批判性。

(二)文化差异下的批判

《东洋风土竹枝词》对日本的批判主要体现在政治、男女风俗两方面。这种批判思想不仅是作者本身观念,更是社会传统下形成的思维习惯。四明浮槎客是一个受过儒学教育的人,在晚清既定的儒家思想习惯里,民众风俗以简朴为尚;传统婚俗应该跪拜翁姑;这些华土习俗已经在作者脑中形成固性思维,所以当他看到日本神户因开放而大变习俗,与儒家思想不合拍时必然予以否定。

1.政治

在政治方面主要批判了日本政府好战。其中写台湾事件云:“王师云集到台湾,常病倭兵泪暗潸。”1871年琉球船只因为风暴飘到了中国台湾,部分船员被土著杀害。明治政府认为这是将琉球并入日本的好时机,就集结军队到台湾。台湾藩向大清求助,大清派沈幼舟中丞督办此役,后经协商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作者认为中国皇帝念上天好生之德,才让东洋兵生还。“江华岛事件”是指1875年日本军舰云扬号闯入朝鲜西海岸的江华湾,双方发生冲突。1876年日本派中将黑田清隆前去与朝鲜谈判,朝鲜被迫签订了《江华条约》。作者有诗写道:“台事前车明鉴在,如何又去犯朝鲜。”“岂有近邻唇齿国,侵领媚远祸无边。”自注云:“去年又想加兵于朝鲜,以为必惧而议和。”然而朝鲜全力抵抗,日本因为之前五金耗尽很难维持战争:“兵无粮饷事真难。”最后只能由中国出面调解,作者由此感叹:“朝鲜之役若非中朝为之排解,不知如何了结也。”

2.男女风俗

中国传统婚嫁礼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日本神户自开放后,“女爱男欢不用媒,山盟海誓密安裁。”四明浮槎客无法接受这种自由恋爱的风气,做诗讽刺道:“婚姻大事极荒唐,不拜翁姑不拜堂。新妇宾朋团席饮,何殊妓女侑杯觞。”现在看来,诗人的讽刺正好昭示了自身意识上的保守落后。

在婚姻观念上,四明浮槎客牢守着中国传统的纲常观念,他是以儒家的纲常观念衡量他国的婚姻风俗,指责日本人打破伦常。作者写道:“因图袭职乱人伦,嫂改成娘兄父亲。可笑阿侬身屡改,夫亡又做子夫人。”自注云:“弟可为子,兄死嫂即嫁叔。俗恶无伦,恬不为怪。”兄死去世后,嫂嫂改嫁给自己的小叔子,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恶俗,因此大骂“此倭奴之所以为倭奴也。”有诗云:“男女无嫌内则亡,翁姑叔嫂不分房。侬家帐幔如许大,乐事天伦共一方。”讽刺东洋人阖家上下,男女同卧一帐,毫无避嫌之意。

三.《东洋风土竹枝词》的创作意义

四明浮槎客对日本神户开放所持反对态度,在学界看来是不开化的表现。陈万雄认为“认为作者思想保守,见识低下,而且充满浓厚的庸俗市井气,无法将有用的信息带到中国,最乐道的却是日本‘花街柳巷’等社会坏的一面。居日10年,连日本基本历史知识和语言,也似乎没有起码的认识。唯满足一逞痛訾的口舌之欲,真是可惜。此书对近代中国视野开拓无所裨益,成了我们今日的反面教材。”4姜德明在《梦书怀人录》中也认为“四明浮槎客的思想很陈旧,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见解。”5这些观点明显持有着“近代化”尺度来衡量《东洋风土竹枝词》。“近代化”尺度是以进步为核心的衡量一切的尺度。以进步观为核心的”近代化“尺度”来衡量海外竹枝词的学者,往往对词中讽刺西方习俗的内容不能忍受。这一观点忽视了海外竹枝词词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中国千年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习俗对词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这种否定批判思想是因为作者自身眼界。尹德翔教授在《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证》中也指出:“‘近代化’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用一根线丈量历史,这就像仅用GDP说明社会发展,更多体现的不是落后的封建制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差异,而是中西文化差异,具有不少合理性。”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说:“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是他的戒律。”6因此,我们对四明浮槎客这种批判性的观点,不能仅认为是作者本身思想的不开化,更可能是作者所处的整个时代社会风俗及中西文化间差异所致。

注 释

1.尹德翔《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页;丘良任:“竹枝词之写于外国,自西堂始。”《竹枝纪事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施序,第74页。

2.《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第578页,第四首注。以下凡引《东洋风土竹枝词》皆出自此书,不具注。

3.张剑《“他者”概念综述》,《外国文学》,2011第一期。

4.陈万雄《陈万雄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2页。

5.姜德明《梦书怀人录》,上海远东出版社,第193页。

6.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猜你喜欢
风土东洋竹枝词
“一碗面”何以“煮”出经济风味?——区域产业往往源于地域风土
风土和历史
书法《竹枝词》
“生态史观森林思想”与当代日本的东西方观
东洋武士
风土视阈下的安部公房的异端者精神
金属力量
《竹枝词两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