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泗州学校 周 娟
国内高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可是国人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被人诟病。科技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学生和教师都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帮助,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依据科技不断地转变教学理念,教授方法和文本答案都更加科学规范,这却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极大忽略,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极大的扼杀。语文本身就是人文教育学科,如今在科学教育的主导下却逐步走向没落,教师应当如何改变现状?
在科学教育方面,教师都已经轻车熟路,但在人文教育方面却相去甚远。科学规范地培养学生很容易让学生面对应试教育考出高分,人文教育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个性,不再把学生当作社会的工具,不再去强化学生的片面发展,忽略学生的身心协调。新的教育模式力图通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这增加了教师的教授难度,但若要人文教育重新回归课堂则必须这样做。教师应该让课堂氛围活泼平等,主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科学的教授方式中加入人文的元素。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对韵歌》,教师可以在完整教授完课文后让学生踊跃发言,让他们发散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强行改正,在答案上不必过于严谨。教师可以运用科技的手段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云、雨的关系以及它们互相转变的科学知识,之后可以就雨对于大地的滋润,对作物生长的帮助等方面进行讲解,通过这一主题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含义,进行一次人文教育的洗礼,让学生去延伸自己的理解,并且可以在课后就此写一些自己的想法。
人文教育实际上是指对受教育者即学生进行实践和意识方面的活动,促进其人性境界的提高、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既然作为人文主义方面的学科,在编排课本的时候都是科学与人文并重。其实,很容易在课本中找到人文渗透点,教师可以首先以每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切入口,让学生整体上感受单元课文显示出的人文因素,再分别教授每一篇课文时将主题穿插其中。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例如六年级上册整个第二单元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在那个年代抛头颅洒热血,铮铮白骨换来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家国的含义,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中第五课是《七律长征》,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七课《开国大典》,可以看出课文编排也是有时间轴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科技去找一些每个时间段的视频、图片等,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收集,有条件的可以找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们亲自讲述那段峥嵘岁月。在让学生明白那些先辈的贡献之后,可以让他们举出当今社会中具有与他们同样品质的新时代的代表人物,之后可以再继续引导,让他们说明从中学到了什么,作为共和国的一份子,自己对国家有怎样的责任,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等。可以让学生举出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善意的行为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将人文教育带入实际生活中,激发他们向善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热情。这些都是课文当中的人文渗透点,教师只要耐心观察,就不难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到语文教育中去。
新课标提到,语文是学生使用的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工具性质和人文性质的整合统一是语文课程教育的特点。事实上,语文教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逐渐由少到多,从无到有的语文知识的积累,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慢慢丰富起来。另一部分则是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独立个体为前提,进行完整合格的人性的培育,即成人教育。前者可以作为科学知识教育,有着工具价值,后者就是人文教育,注重人的精神价值的培养。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有这两种教育基础,都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所以每一篇课文都是两种教育的结合点。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文中为各种植物的生长都配上了声音,也写到小学生成长成了中学生。教师可以将生长作为一个科学的主题,具体为学生讲述人类的成长过程,之后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某种生物,观察和总结它的生长过程,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在每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总是有很多困难和挫折,这就是人文教育的渗透点,可以给学生进行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的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很多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地方,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将这些融合在一起,让我国新时代的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知识储备,也有较高的人文精神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