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包辉球
反复结构的文本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蕴含着丰富的游戏性元素,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结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特征。教师需要结合反复结构文本的特点,引领学生探寻语言文字内在的表达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积累和运用,从而彰显出反复结构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都有发现的需要。”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发现学习。由于反复结构的文本在构段形式、语言句式上相对稳定,有助于低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发现语言表达的内在奥秘,因此教师可以从语言的“反复”处开始,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其次,以圈画的方法,关注课文中“相异”的语句,让学生在可视化的过程中进行探寻发现;最后,进行分享交流,以便于学生进行判断补充、提炼整合。
如教学《四季》一文时,教师并没有让孩子直接沉入课文中寻找“四季”,而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探寻诗歌中蕴藏的表达秘妙。在细读之后,孩子们发现这首诗都有一句“我是什么”,而且在每个自然段之后都分别是“我是春天”“我是夏天”……还有学生发现前面三个自然段中第一句的开头都是固定式的词语,如“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
如此反复而深入地阅读,加上聆听别人的发现,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和发现之旅,从而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惊喜之感。
反复结构的文本基本都是以反复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反复特色,紧扣重难点进行突破,在从扶到放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方法,从而达成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教师根据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了解小水珠说的内容、与荷叶之间的关系、小水珠所做的动作,并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现。这一自然段的教学,学生在充分朗读、形象表演之后,既了解了语段的内容,又积累了学习方法。随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性学习描写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的语段,依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与文本语段进行深入对话,在发现信息、紧扣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荷叶对于大家的作用。
经历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就避免了在课堂中面面俱到地讲解,而给予了学生更广阔、更自主的认知空间,为学生的后续阅读夯实了认知基础。
语文核心素养讲究厚积而薄发,语言的积累和内化始终都应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这种极富反复性的结构,对于儿童来说充满了趣味性,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积累的绝好资源。
我们就以复述故事为例,统编版教材中的课文篇幅较长,积累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就可以紧扣反复结构的特点,在学生发现情节复沓的过程中厘清文章表达的脉络,指导学生高效地进行课文复述。如一年级下册中《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罗列了课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梳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出场顺序;其次,紧扣狗熊播放的通知,让学生对比每次通知的异同,掌握故事的发展规律,将故事的内在结构融入自己的思维意识之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朗读,熟悉并内化故事内容,最终完成对故事的复述。
由于反复结构的文本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结构的规律,让学生在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过程中强化阅读和复述的效果,丰富学生对文本语言和结构的积累。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从文本中开掘资源,为学生提供扎实而多维的语言实践平台,在真切的语言实践平台中提升学生的认知素养。针对低年级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想象模仿开始,紧扣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式进行模仿迁移。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谁和谁好》,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除了诗歌中所说的瓜和藤蔓好、花和蜂蜜好、风和白云好,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呢?教师就将学生的认知朝着生活的方向漫溯,让学生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温馨,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之后的迁移,将自己当成是一位小诗人尽情倾吐。再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个反复结构的文本时,在学生厘清课文反复结构之后,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拓展想象: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你觉得小壁虎能借到尾巴吗?此时,教师再补充一些其他动物尾巴功能的知识点,并相机整合,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来创编故事。这些丰富而极具价值的样本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课文进行了勾连,获得了愉悦的成功体验。
低年级教材中反复结构的文本以其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体验,更扩展了学生语言吸收和内化的渠道。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这类文本的特点和价值,并就此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