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凯鹏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羽毛球项目具有灵活多变、方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征,在选拔运动员的测试中,除身体素质的标准外,心理素质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羽毛球运动不断普及的同时,各国的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竞技水平受到较大的威胁。在近期的大赛中,优秀运动员的成材率并不是特别理想,在国际赛场上往往会出现“孤军奋战”的现象。探究其解决策略就是需要储备大量的后备人才。而在运动员的选材上, 心理选材是羽毛球项目选材忽视的关键因素。心理选材的关键问题是确定在正确的时间、用合适的指标进行,选拔出符合该专项的心理品质的潜力运动员。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升后备人才的潜力空间、进一步提升人才的优秀率,避免潜力运动员的流失。
在初级选材时,必须要重点考虑年龄这一要素, 年龄段的分类能够最直接帮助教练员制定一个硬性标准。要保证初级选材与年龄相适应,通常情况下某项目初级选材年龄是刚达到最高成绩的年龄与所需训练的年龄之间的差额。根据赵俐敏的研究表明,(1)适合羽毛球运动员的训练阶段:男子11岁,女子10岁。(2)足够进入职业化团队的适当阶段:男运动员和女运动员的最佳阶段分别为:男子为(13.2±1.57)岁,女子为(13.0±1.71)岁。(3)运动员出最优成绩的阶段:全国冠军男性为平均年龄(19.5±1.51)岁,女性为平均年龄(18.5±1.78)岁;世界级水平:男性为(20.9±2.20)岁,女性为(19.5±1.77)岁。
一方面,心理因素的选材应该是漫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进行选材工作的同时要时刻关注运动员测试指标的空间幅度, 而不是依靠仅有的数值进行评判,多次测评才能使数据和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另一方面要着重发现和培养提升空间大的运动员。
之前可能由于条件的约束,教练选拔人才大多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但是这一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不能很好地提升成材率。若想尽可能全面化地选拔,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运动人体科学、心理学和教练员积累的成功经验等,才能确保选拔的运动员属性,达到该项运动的最佳成材效果。
对羽毛球运动员选材来说,要根据一般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素质进行选择。其中, 一般心理素质就是平常所说的感受性的敏捷力、注意力、意志力、感觉的动力性及个性特征而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这需要教练员通过调整范围进行评判。
球的落点被定义为球被击中并落在球场的另一边的地方。运动员将球击到对方场区域,大致分为3类,简称为前场、中场、后场,将前场、中场、后场的范围精细化。这3个区域又可重新分为左边区域、中间区域和右边区域3个部分。这9个击球区是我们经常需要的着陆区,也是我们经常练习的基本着陆区。在比赛中,虽说技战术为关键环节,然而,运动员必须有意识地抓住球的落点,通过动作的收敛,球被击中与9区相似,以满足比赛技术的要求,并且需要有判断对方来球落点的意识和能力,再下意识做出反应。
反应时通常被称为反应时间,是指机体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动作所需的时间。主要的感觉器官需要刺激动作,然后利用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加工,通过感应,然后作用于外部物体。反应时间作为一种有效、可靠的心理物质选择指标,可以检测大脑皮层的兴奋阈值,并发现大脑的抑制功能。测试反应时的最基本作用就是能体现人体大脑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学者黄奕仁将一般人、高校代表队和优秀运动员关于灵敏性进行研究,最终发现的最大不同是优秀运动员的动态反应时要优于一般的运动员。在灵敏度测试结果中,突出的指标具有较高的跑表能力和回程能力。
第一时间觉察对手的信息,主要还是要看视觉和听觉来判定对手的思路。因而,就要求运动员在个人视觉以及听觉要保持高灵敏度。例如,看对方接球采取的手段和听对手在接球时候球拍发出声音,就可以预想到羽毛球将会以什么形式返回。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便可以根据羽毛球的在空中的曲线快速做出判断和反应, 避免球落地,并可以快速回球,还可以提升羽毛球的回球速度及力量。所以,视力和听力的灵敏度也是判断一个运动员是否优秀的依据。
测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属性就是注意力,同时也决定着心理选材的标准。在羽毛球竞技中,优秀运动员能够很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外界的环境干扰。在青少年选材时, 关注运动员在受到干扰后,注意力的集中和情绪的控制。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结果显示,优秀运动员的情绪控制能力高于一般的运动员, 所以在关键球的处理上效果会更突出。
优秀运动员需要通过性格因素的分析才能有理论上的结果。学者吴家舵研究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与运动成绩的相互关系。结论表明, 仅在14个人格因素中,“人格稳定和人格不变”出现在0.05的水平。其实运动员不同的个性会自身竞赛能力的联系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可能与对反应时的认识有关。
心理学至关重要的方面是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表现过程,它也客观反映事物的素质和内涵。在羽毛球运动中,球路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可以明显看出羽毛球具有“非逻辑性”思维。竞技战术训练是为了运动员表现出理想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因此,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维能力是运动员在复杂情境下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有效观察,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迅速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良好的动机是推动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一个内在动力。动机是能够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兴趣及投入情感的一种机制。在进行身体素质的考核之后,需要重视的就是运动员的动机。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或者访谈法判断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将动机及时进行分类,并为下一阶段的选材提供依据。
学者潘前利用韦伯斯特的智力尺度来研究羽毛球运动员的智力。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智商高于非运动员或比赛较差的运动员,但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智力虽然是一种因素的存在,但发挥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性的,并无影响取材的完整性。心理选材时,并不能将其作为一个定性标准,更多还是一些心理特征上的表现。学者杨峰等人的研究显示,不同项目的神经类型符合专项的特点,据此羽毛球运动具有灵活性、持久性、爆发力和竞赛节奏快速等特点。所以,羽毛球运动员的反应时短,反应速度快,进入竞赛的准备状态时间短,容易调动自身的肌肉系统,使自己更快速地兴奋起来。学者战红的研究也显示,优秀运动员大多性格积极向上,做事富于主动性,情绪反应适中,在遇到焦灼局面时能够从容面对,迎难而上。这2个研究表明也就证明了个性特征对运动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选材的过程中,不要为了选材而做出一些不良的操作。若想透彻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能力,教练员就必须与运动员有真真切切的情感交流,这样会减少运动员心理负担,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指标是测试运动员能力的一个标准,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进行测试的同时,切记不要盲目进行定论,多次的实验和测试才能使结果更尽如人意。从客观的角度说,只有大数据才能帮助我们少犯一些错误,多培养一些优秀的运动员。
竞赛和训练时的心理状态肯定会存在差异,但是这就需要教练员的引导及帮助运动员尽可能减少这样的差异, 使竞技水平最优化,在选拔时就应关注这一点。运动员的心理筛选是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保证运动员的选材质量、提高成才最优化和减少人才浪费现象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