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邦
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其价值主要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那么核心素养下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培养青少年的良好习惯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
一.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创作欲望
在美术课教学中只有精彩的导入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设计的好,先声夺人,就能激发情趣,创设意境,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欲望。实物的展示,图片欣赏法,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欣赏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说的再好,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把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一节好的美术课除了要有好的导入,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过程中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了解美术,学会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而有效。
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孩子浓烈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有一位家长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孩子偶尔一次小测验比较好,家长很高兴,并许诺,如果下次再好一点,就给他买一盒期望已久的球鞋。孩子的学习态度果真比以前认真了些,作业也整齐多了。家长说,如果你不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作业会做得更好,可能明天还会得到老师表扬呢!孩子想了想,便把电视关了。家长在孩子做完作业后进行了检查,并指导孩子纠错。第二天,孩子兴高彩烈的说:“老师表扬我了!”家长随即也表扬了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始终坚持努力学习,结果越来越好。
三.通过美术教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自己相信自己,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是人类健康的核心。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可以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尊重他,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他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肯定他,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
四.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主要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控制主体自身的一种特殊的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事例说明,许多人的事业成就,往往主要的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超常,而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在绘画上磨练,养成习惯。
五.创设有效情境,提升学生识图能力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教材纲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美术识图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心情,更好地享受绘画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美术素养,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优良的学习习惯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区域内好好的利用,甚至做到无可挑剔
而好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是首先应做到自律自强,自己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在学习上,如果孩子遇到了学习的瓶颈,那么此时做家长的你就应该去友善的、合情合理的与孩子交流沟通、鼓励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信心。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能养成一个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好習惯。
总之,在新课改大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适度把握,让学生在学中玩、学中乐、学中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镇华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