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强
内容摘要:新时期,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新一代人成长与发展的精神支撑,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意义 策略
随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文化领域、文化单位都在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随之而来的中华诗词大会等文化娱乐节目逐渐登上了电视屏幕,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该积极践行国家的思想方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从少年一代抓起。
一.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语文是汉语言文字、文学科目,是一门典型的民族文化学科,语文科目教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学阶段则是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授与传承的初始阶段也是最关键时期,小学生成长时期是接受汉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的最鼎盛时期,牢固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借助语文学科课堂沐浴在民族文化氛围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情感,而且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民族灵魂,让小学生逐渐成长为附带民族魂与民族文化的中华儿女,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也才能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基于民族文化来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这也是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最直接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产生一种浓厚的民族语言文化情感,进而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在不自觉间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1.借传统文化,创新字词教学模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猜字谜、汉字谐音、象形文字等,这些历史渊源的民族传统文化都可以创新性地应用于汉字教学中。
(1)猜字谜,领悟汉字奥秘
字谜与灯谜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汉字巧妙的构思体现出独特的文学韵味与文化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猜字谜的方法来识别、理解汉字,具体的方法为:组合法、意会法,其中“组合法”就是对汉字结构的拆分与组合,例如:“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陈述谜面后让学生猜出对应的汉字,学生不由猜出:“广”,例如:“格外大方”,学生不由得猜出是汉字“回”等,这种字谜猜字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还能领悟汉字的奥秘。
(2)歇后语介入,成语的趣味教学
成语是汉语言独有的语言形式,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诗歌、歇后语、对联等,其中歇后语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一种汉语言形式,歇后语从产生之日起就用来被民间流传,用于词语学习以及文字游戏娱乐等,歇后语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趣味式词语学习方式,让成语学习变得娱乐而有趣味,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歇后语来辅助学生掌握现代成语,可以提供前半句、让学生猜出后半句,或者给学生后半句,让学生猜出前半句,例如:教师提供“林黛玉的身”,学生猜出“弱不禁风”,教师提供前半句“三月里扇扇子”,学生猜到“满面春风”。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网络、书籍等资料来获取歇后语信息,或者借助班级板报、专栏等形式来添加歇后语板块,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歇后语,通过歇后语来积累更多的成语。
2.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也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枝独秀,古典诗词不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韵律性,体现出一种节奏美感,同时,古典诗词还蕴含着无限的历史故事,渗透着各种历史史实,无论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还是历史事件都是民族的特色与文化,可以将其渗透于诗歌教学中,作为重点内容加以渗透。
(1)再现历史,深化诗词理解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实诗,是对当时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感怀伤时状态下的有感而发,所形成的文字千古绝唱,一首诗反馈出一个朝代的兴衰、一个时代的发展情况,这些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古典诗词来向学生再现历史,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纪实的条件下来深化对诗歌思想性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深层次掌握诗歌主旨,从而让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来了解和深化民族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知。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这一古诗时,学生一读诗歌就会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中的“悲伤、无奈与愤恨”。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揭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向学生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人物等,再将其同诗句中催人泪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诗句联系起来。学生就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安史之乱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也就对中国在一个朝代、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兴衰有了更透彻地理解。
这就是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历史史实的必要性,让学生既能学习民族的历史,又能深化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诗歌的节奏韵律赏析
为了能让学生深层次领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诵诗歌,凭借节奏、感情等的朗读来传递古典诗歌的美感,其中要重点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师完全可以对其节奏划分示范,“千朵/万朵/压/枝低”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步向学生示范,朗读时需要学生咬准各个读音,以及轻短拖音,以及短暂的停顿,也要强调气息的变换与语调的变化等。
(3)以诗歌反馈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一些节日是源于中華民族这片土地,个别节日还包含着浓重的历史史实,是对历史场景的再现,例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在古代诗歌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诗歌教学来向学生反馈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特点、风俗等,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
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一首诗,其中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集中点名了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那就是“登高,插茱萸”等,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一首诗,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学生领悟和认知重阳节的民俗风情,从而对古诗歌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国学故事熏陶
故事化教学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授国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精髓,则不失为一种十分高超、科学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都是历史故事的浓缩,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述这些经典的国学故事,每讲一个故事对应一个成语,让学生在听故事之余能够理解成语的内涵以及其中渗透的国学意义。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闻鸡起舞》的故事等,最初教师可以充当主角,为学生讲故事,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素国学故事资料,面向其他学生讲故事。这样就达到了有效的信息输出,语文文本输出,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逐渐地得到了培养。
4.营造传统文化课堂气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一种精髓性文化,是经久不衰的文化,传统文化课堂气氛的营造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民族文化氛围中,从而接受到民族文化的洗礼。传统经典作品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特别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礼貌问题,都是现代人所缺乏的,需要现代人加以弘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传统文化气氛,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以及言行等入手进行严格规定,例如: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尊重师长,见面老师及时问好等,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传统礼仪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按照规范的礼仪来行事,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之魂。
此外,为了进一步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时刻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渗透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以此来传递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匡菊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8,(1):19-20,23.
[2]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統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6):43-46.
(作者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