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水产专业转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

2019-11-26 07:29杨品红石彭灵罗玉双王文彬黄海洪刘良国邹万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水产

杨品红, 石彭灵, 罗玉双, 王文彬,黄海洪, 韩 庆, 刘良国, 邹万生

(1.湖南文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常德 415000;3.湖南省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重点实验室,湖南 常德 415000)

0 引 言

中共中央十二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及教发【2015】7号文“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积极推进地方普通高校所办专业的转型发展,特别是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大学生创造有价值的能力[1-5]。根据我校强本争硕、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以及目前我省水产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的现实,2014年学校新增水产养殖学专业,并着力培育渔业领域专业硕士授权点建设。本专业的优势在于:①市场人才紧缺,从事水产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不到5.5%,且年龄45岁以上的占87.5%;②培养方式方法存在缺陷,基本与生产实践脱节,远不如20世纪80~90年代培养的人才;③师资力量欠缺,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④我校具备较好的培养基础:2013年建成了渔业行业的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并拥有湖南省高校水生生物资源与利用省级优秀实习实践基地、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省水产院士工作站等3个国家级、8个省级科研、教学与实践平台等[6-8]。然而,面临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及作为我校专业转型与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需要认真研究与试验的重点。鉴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转型发展为例,探讨产教融合下水产专业转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及实践。

1 高起点制定转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授课方法。在已与学校签约的有一定合作基础的现代化水产企业,择优遴选有条件的一定数量的合作试点单位,达成明确责、权、利的合作协议,形成各负其责的合作办学新体制。

为制订好水产转型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成立由行业专家、企业高管、院所专家及本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开发及应用上,由上述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要求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学生需求相适应,为此制订了“3+1”和“一三四四五”的培养模式与方案、“二四三三四四”的培养方法,培养出“三三”式的人才。“3+1”渔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最后“1年”与企业合办,实践环节在企业完成。“一三四四五”的培养方案:“一”是指水产养殖学专业4年本科学生教育中,强调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以实践、实用与社会需求作为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三”是指理论、技能和素质“三种”课程并重;前“四”是指课程体系中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和顶岗实习等“四大”模块;后“四”是指建立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综合应用“四大”平台;“五”是指水产人才培养要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研究能力、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五个”相结合。“二四三三四四”的培养方法:“二”是指“双师双能型”教师,由社会管理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学校与院所研发专家及大学教师等组成;“四”是指基础理论、实验实习、实践顶岗和素质教育“四种”课程;前“三”是专题、引导和参与“三种”教学法;后“三”是指教务、学生和督导“三条线”控制;前“四”是指学校、学院、教研室和学生“四级”监督;后“四”是学生、教师、同行和社会“四类”人评教。培养“三三”人才是指“三实”(实干、实用、实在)和“三干”(实干、能干、想干)高素质的水产人才[8-10]。

2 高要求打造转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1 充分调研“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市场需求

针对转型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状况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现状,并加以统计分析研究“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需求。

2.2 大力培养与增补“双师双能”型教师

采用自我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自我培养是把有志于“双师双能”型教学的教师,选派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中去,挂职或者顶岗实践1年及以上,并由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考核,合格者回校后,由学校根据相关条件给予认定为“双师双能”型。同时采取从各种渠道引进或者聘请符合学校规定的“双师双能”型人才,以专职或者兼职形式成为水产专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保证该方案的顺利进行,①制定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政策与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同时,为保证教师个人发展和提升,在课程安排上也做了重大改进,本专业课设置与教学,全都采用课程负责人制,每门课为一教学组,根据教师实际情况需求,设主、副2或3名教师授课或采用分段式集中安排课程课时,鼓励老师去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产品研发、企事业管理、技术改造与企业人才培养等,通过打磨与锤炼,有效提高教师创新、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②聘请企业老总、总工等高管人员,行业局长、处长等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即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师”到学校担任校外实践教学导师与讲座大师,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10-13]。③以水产科技特派员的形式,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④建立人才共享共赢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人才互通,保证兼职教师来源渠道畅通。

2.3 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效果考核考评制度

建立“企业—行业—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考核体系与制度。该制度主要围绕送出去的教师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考评,其考评的重点放在涉及专业性、技术性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方面,淡化教师课堂上上理论课的权重[13-16]。将教师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技术集成与改进、企事业管理、技术推广与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和解决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等作为考评考核依据。

2.4 实施“双师双能”队伍建设与转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实行课内教学过程在实践基地一线领域从事具体实践,探索师生互动方式,构建“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与水产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构建校企合作提高农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机制等方面着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与企业、行业优势结合的高水平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提高。并从优化合作途径(见图1),完善校、企、事业人才培养共同投入机制、就业用人互动机制、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成效评估机制入手,在校、企、事业单位合作过程中学生实践活动对企、事业的生产效益或管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合理安排实践、实训及实习内容,或通过协商划定一定范围的专用实验实习、实践和实训区域,尽量减少对合作单位工作正常营运的干扰。

图1 实施路径

3 高标准构建转型需要的课程专业体系

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与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突出“3+1”和“一三四四五”的培养模式和方案、“二四三三四四”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出“三三”式人才的总体思路,构建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特色的“科研型、管理型及技能型”三大类型课程体系[4],并分方向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其课程模块为:模块一为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素质要求的共性课程,由军事、就业、创业、创新、两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体育、“八学期八主题”(第一学期:大学认知;第二学期:身心发展;第三学期:价值引领;第四学期:责任担当;第五学期:艺术鉴赏;第六学期:双创培育;第七学期:职业定位;第八学期:融合发展)的人文素养等课程组成,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块二为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必备“强基础”的相关课程,由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动物学、鱼类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微生物学与水化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营养及饲料加工、鱼类增养殖学等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模块三为以未来就业素养培养为主导的综合实践与课题研究课程,设置了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及综合技能实践(时间1年左右),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和道德。模块四为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主导的相关课程,由社会实践、渔业资源调查、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综合生产实习、专业技能实训等与考取职业资格证结合相关专业课程[16-18],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多一块“敲门砖”。

4 高水准实施符合学生个性化职业需求的培养方法

通过对学生2年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喜好,本科生按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把学生分为3个类型,从大一开始遴选分类,大二开始按3类培养。即“科研型、管理型和技能型”,其中,“科研型”: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平台基础,针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对科研人才需求,主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管理型”: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建设校企、校事、校政合作基地,针对企业、事业、基层政府所需,主要培养他们在企业生产、行政管理、技术推广等的一线管理、决策能力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型”:针对企事业生产一线和“双创”人才需求,主要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和不言败的“工匠”及创新创业精神,使他们成为企事业“一线”的主力或自主创业的“老板”。为保证上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依托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投入185万元,实施了“范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5 高规格建设转型实习实践实训平台

为实现水产专业转型升级及起到示范作用,大力争取支持构建了实践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群,如已建成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中心、大湖股份—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文理学院—大湖股份水产院士工作站、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环洞庭湖水产健康养殖及加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动物学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资源与利用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等3个国家级8个省级平台;并与大湖股份共建国家级淡水鱼类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科教合作渔业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湖渔业研究院、渔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天泓渔业共建天泓生物研究院,与普利农业共建珍珠养殖及加工岳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与湖南海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湘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水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关系,作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与研究开发试验基地。

6 结 语

经过4年的实践探索,水产专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1) 打造了一支教学、科研与技能过硬的教师团队。团队共28人,其中“双师双能”型达60%、博士比达75%、行业专家达40%,团队获得国家重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南省重点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重点教改项目3项,横向科研课题1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1部;获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得中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单位奖、个人奖各1次,湖南省十大优秀发明人1次。

(2) 培养了一批科研型、管理型与技能型各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学生获大学生研创项目46项,其中省级项目5项;获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学术交流达112人次,撰写论文80余篇;其中:发表论文37篇(学生第一作者25篇),SCI 2篇,EI 2篇,CSCD 5篇;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比达6∶1,就业率达100%,有些刚毕业的学生就成为企业基层负责人,用人单位满意度为优。2017年12月13日,《科技日报》以“言传身教树榜样,转型发展育英才”为题,对我校水产专业转型发展团队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双能CT血管成像虚拟平扫对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