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琼
(安徽省马鞍山市荣博小学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激活思维,主动质疑,求异求新,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去体会、去探索、去感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引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观察——归纳法、操作——发现法、猜想——验证法、类比——联想法等学习方法,使他们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逐步使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可设计这样的活动与过程:学生量出一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及与底相邻的一条边的长度,让生猜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利用学具剪、拼、量、算)→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验证(是否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都能底×高)→讨论归纳。这样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究的,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之目的。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的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如在“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对圆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后,不直接告诉学生直径的概念,而是问:到底什么叫直径?你能用一句话准确地说出来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学生迅速行动起来,有的去量、有的去画、有的去写、有的去讨论……整个课堂变得热闹起来。最后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1)线段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2)两端在圆上的直线叫直径;(3)通过圆心两端在圆里的线段叫直径;(4)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观察、辨析,使陷入矛盾中的学生经过启发明白了(1)(2)(3)为什么错,而(4)的说法为什么对的道理。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敢于提出异见,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并非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全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要让自学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我们要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大家知道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