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教学研究室 河南 许昌 461000)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学生基本具备识字写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但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和“写”是两张皮,平时上课偏重讲“读”,又设立专门的作文课练“写”,这样做不能很好地落实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理念。运用好语文教材这个范例,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毋庸置疑的功效。事实上,不论是语文教育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教师)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现实中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改进,这样的背景下,“读写结合”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教学方式。尤其是最近这些年,随着“多文本阅读”研究的兴起,“多文本读写结合”也成为“读写结合”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同样,“多文本阅读”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也延伸到了“多文本读写结合”当中,那就是,为了追求多文本的联系性和统一性,选取阅读的文章大大超出教材的范围。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阅读的内容突破教材,当然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多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更灵活、更有利于突出主题,当然也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许多教师在实践中选取学生爱看、自己容易驾驭的文章来进行阅读教学,加上“校本教研”等政策的推动,甚至有些学校默许甚至鼓励教师编写校本阅读教材代替国家教材给学生上课,这样做抹杀了教材作为教学第一内容的地位,否定了教材的重要作用,使“读写结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是我们应该警惕和反对的。事实上,教材由于其本身的特色、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教学要求决定了教材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教师、学生是处于同一地位的。
本次“统编本”语文教材很重要的编写特色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把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因此,语文教材不仅是课程目标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它是学科知识的精华。因此,发挥好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那些经典美文,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结合起来。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的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不仅能发挥教材经典型的特点,又凸显教材的基础性,指向性作用。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主要途径。统编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更加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它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介绍了精妙的写作方法。统编教材的每一单元设计都对应着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这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比如:统编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配合单元所学课文,拟定出了“紧扣课标,照应教材”的36个写作学习体验点。每一个训练点几乎都是紧扣单元所学课文来进行写作感悟与体验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举例该单元的课文《散步》,通过填写表格将事情写清楚。并要求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第二题,想想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情感并感染读者的,自己写作文时可有意识地模仿课文的写法。教材利用每一单元多篇课文进行多文本读写结合。中学三年的教材中与之相类似的内容和设计比比皆是。这样就反映出教材的内容更加强调读和写的结合,也使教材在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鲜明。
读写结合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中首先确定“读”和“写”的内容,接下来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中寻求二者的有机联系。读写结合的教学内容就是从阅读内容出发,以读促写,那么寻找合适的阅读篇目就成为了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材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如上所述,教材的每个单元的文章选取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教师能够较为容易的提炼出课文之间的共同点并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讲授,相对于教师自己寻找文章,其科学性不可同日而语。教材精选的文章和设计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充分考量基础之上的,是着眼于相对较长的一个学习阶段,重在学生的长期培养,这也是与教育规律相一致的。因此,多文本读写结合的教学内容就定了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唯教材论”、“教材神圣论”的错误观点,不要从远离教材的极端走向依赖教材的另一个极端。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合理使用教材应当是对每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