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茜颖 河南中医药大学体育教研部
核心素养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轻松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学目的。
面对紧张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考研、就业等压力,很多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将体育课做为娱乐,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缺乏坚毅果敢的体育精神,造成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情况。部分高校和体育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身意识的培养意识也十分淡薄。另外,高校扩招等原因也造成高校体育课课时不足、场地紧缺等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和效果。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高校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的效果。
摒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走出高校体育教学竞技体育的教学误区,重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趣味运动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保持的终身健身行为。
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加大学生喜爱的球类运动、山地自行车、攀岩、健美操、散打等时尚运动项目。这些运动活泼、有趣、富有时代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适当配合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提升速度、耐力、协调性等身体机能,还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
学生的运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别,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别,改变单一以运动成绩评价的统一标准,增加对学习态度、提升幅度、体育精神等的评价内容,评价模式改为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这样做可以使评价更为科学、人性、公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参与锻炼的主动性。
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现代时尚,喜欢新鲜事物。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引入体育教学,必将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使网络微课等成为一种时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健身原理、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等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观看和预习,课上组织小组讨论,并集中进行重点答疑和示范。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搭建体育学习的APP平台,组建微信交流群等,对学生进行网上运动测评,提出健身建议,并通过微信群进行实时交流、答疑、分享运动视频、点赞等互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提高锻炼的主动性,有利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将网络课程做为校内体育课程的辅助和延伸,可以有效延长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核心素养体育教育思想执行的效果,是由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的。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增加核心素养理论、网络教学知识、体育技能等的培训,组织高校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及时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
要想取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不能单纯依靠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高校应当鼓励各院系组建各类体育社团,将有着同样体育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举办各类体育知识讲座、观摩高水平赛事、组织趣味运动比赛等。体育社团让学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运动伙伴,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培养了集体的荣誉感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实行核心素养体育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在核心素养下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在思想上必须和核心素养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实现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各方面进行革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体现人文教育思想。改变枯燥的练习方式,丰富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和体育社团的引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它们成为课内体育的有效辅助和延伸,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进一步提高,实现高校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