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组运动员长期培养的热点问题综述

2019-11-26 21:57关志逊孙贵山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1期
关键词:年龄组敏感期竞技

关志逊, 薛 岚, 崔 薇, 闵 戈, 孙贵山

(1.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英国切斯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国 切斯特 CH1 4BJ)

年龄组运动员一般指未成年运动员,国内相关研究有时也称为青少年运动员。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是运动员培养中最重要的阶段,作为后备人才梯队,它不仅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和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体育人口的培养、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奥运会奖牌竞争日益激烈,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已成为各国体育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年龄组运动员培养的热点问题,不仅可在理论层面进一步丰富我国运动员培养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还可在实践层面为解决我国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及指导年龄组运动员的具体训练提供参考。

1 年龄组运动员的分组

年龄组制度始于竞赛管理,初衷是推行公平竞争原则,避免少年儿童与成人一起比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少年儿童训练的过早专项化。根据这一制度,又将训练内容纳入其中。Malina等[1]认为,目前大多数训练大纲和比赛安排都将年龄作为分组指标。但10~16岁年龄段的运动员可能存在3~5岁的发育差别。所以,年龄是一个缺乏有效性的比赛和训练分组依据。

Balyi[2]提出,由于男女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不应将男女年龄组运动员以统一的年龄标准分组。同时,在分组时应考虑鼓励发育晚的男运动员继续训练,直到他们在力量和体型上的生理发育追上那些发育早的同龄人。还要关注发育早的女孩,直到她们的乳房发育和较宽的臀部所带来的竞争劣势降低到和较长时间保留有男孩体型的发育晚的同龄人一样的水平。

美国游泳教练员协会主席John Leonard结合游泳运动员需较早进行专项化训练的特点提出,年龄组运动员的年龄应在8~12岁,训练重点是技术练习。12岁以后,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就从年龄组的准专业化训练进入全方位的专业化训练[3]。这一观点得到游泳教练员和训练学专家的广泛支持。2016年全英游泳年龄组冠军赛就根据男女的发育特点分性别划分了年龄组:男子有13岁及以下年龄组,14~15岁年龄组,16~17岁年龄组,18岁及以上年龄组;女子有12岁及以下年龄组,13~14岁年龄组,15~16岁年龄组,17岁及以上年龄组。这一比赛分组体现了不同性别的发育特征,引导8~12岁年龄组运动员不过早将注意力集中在比赛达标上。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训练和比赛分组,最重要的是分辨长期的成本及收益,即通过细化和最大化各年龄阶段的收益,降低长期成本,提高长期收益。避免运动员过早进行成人化训练,区别对待男性和女性年龄组运动员,保护在青春期身体发育中处于劣势的运动员,可以帮助更多的运动员顺利从年龄组训练阶段过渡到成年训练阶段。从长期的成本看,可以使更多的年龄组运动员成为顶尖运动员的后备力量,避免了因比赛和训练分组不利造成的运动员流失。

2 年龄组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学习

Gallahue等[4]将基本动作技能分成3种不同类別:稳定性动作,指身体在一个固定点上可完成的动作;移动性技能,指身体从一个固定点移动到另外一个点可完成的动作;操作性技能,指借由物品如球、绳、棒等,身体可以完成的动作。其认为运动技能的发展有4个维度:第一,能准确地完成基本的肢体动作,具备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第二,能在各种活动环境中(地面、空中、室内外、水上水下、雪地、冰面等)准确、稳定、创造性地应用肢体动作;第三,具备理解、分析、应用不同肢体动作的能力和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沟通的能力;第四,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体育活动加强个体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进而促进个体达到与其能力和意愿相当的竞技表现[4]。

Balyi[5]分析了基本动作技能和运动项目相结合的问题,认为参加下列4个运动项目,可以发展参与者的基本动作技能,还能为其从事其他运动项目提供动作技能基础。一是游泳:所有基于水上运动项目的基础,发展练习者水上运动的基本安全保障能力和在一个活跃的不稳定环境中的平衡能力。二是滑冰:滑行动作,发展在冰、雪或水等环境中的稳定动作技能。三是体操:发展敏捷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速度能力和节奏韵律的能力。四是田径:发展跑、跳、投掷等能力。

在对年龄组运动员进行培养的时候,将运动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实践中重视动作质量和规范的动作模式,帮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动作用力模式和身体运动姿态。这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长期培养的效率,即运动员可达到的高度和延长运动寿命,还可通过某一专项高质量的动作技能训练获得优秀的动作技能基础,为近似专项的跨界跨项培养打下动作技能基础。

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看,年龄组阶段是运动员技术发展的低投入、高收益阶段,可以将投入的成本有效地转化为收益。由于我国的三级训练体系受到输送和比赛成绩的影响,往往在基层年龄组训练中重体能、轻技术,着眼短期出成绩。尤其是某些体能主导类项目往往忽视运动员动作技能的提高,不断给年龄组运动员施加超出其合理负荷的训练量,造成过度训练,增加伤病的潜在风险。人体不可能无限制地承受增加的训练量。如果在年龄组训练中期和末期就达到世界一流运动员的训练量,将大大降低此训练量在高水平阶段给运动员提供的有效训练刺激,降低成才率,也限制了运动员跨界跨项发展的潜力。因此,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重点应是以高质量的动作技能为基础的运动技术练习。

3 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敏感期

广义的训练敏感期指一个以时间阶段为基础的机会窗口期,具体是指运动员在形成特定的运动能力和学习特定运动技能的速率骤然提高的时间段。年龄组运动员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可被认为是发展运动技能的敏感期[6]。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敏感期在青春期前主要以年龄作为判断指标,青春期后主要以第二性征为标志[7]。柔韧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敏感期主要以年龄为观测指标。力量素质、技能和耐力素质的敏感期,则是以第二性征的出现作为观测标志[8]。

个体差异和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响应和适应训练刺激的速率不同[9]。耐力、力量和技巧的敏感期,都是基于“井喷式”的身体发育的程度和生长发育达到高峰的速度而定。近年来,对柔韧素质和速度素质的研究基本采用实足年龄进行评估,所以,柔软和速度的敏感期训练可基于实足年龄进行。

综上,训练敏感期的研究为训练实践提供了参考。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敏感期的针对性训练是一个提高精准化投入的过程。各项身体素质敏感期的训练方法越有针对性,则精准化投入越高,越能降低培养运动员的机会成本,达到训练效果和效率的最大化。

两性间的生长发育特征不同,决定了女孩的训练敏感期早于男孩。同时,女孩的有氧能力先天优于男孩,使女孩有更好的训练恢复能力。如果对低年龄组男女运动员长期施以同样的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可能会使女运动员长期接受合适的运动刺激,从而得到更好的运动能力和竞技表现,但男运动员可能因此长期处于过度训练状态,从而影响其日后可达到的最高运动水平。这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一些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为什么一直“阴盛阳衰”。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组织训练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发育水平、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进行分组,不能仅采用年龄作为训练分组的依据。在训练内容上,一定要紧扣各项素质的敏感期开展训练,帮助运动员更快地达到潜力可及的水平。

4 年龄组运动员的成长和长期培养

运动员长期培养的目标是一个健全人格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与社会隔离的运动员[5]。这是从竞技体育引领的体育文化向兼顾竞技和参与的体育文化转型期间,解决我国后备人才不足、运动员运动寿命短等问题,培育全民健身文化的最佳方案。

Ericsson等[10]认为,学习一个技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至少需10年的系统训练。其他研究表明,世界级运动员至少需要系统训练11~13年[11]。另外,一些运动项目世界顶尖运动员的成长不是以时间为单位计量,而是以有意识的重复训练次数为单位来计量。例如:射箭、射击2个项目就以射击的次数来评估; 高尔夫以挥杆次数来评估;跳伞运动员的水平与跳伞的次数密切相关[12]。但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一样的:世界顶尖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没有捷径可走。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以短期的竞技表现(比赛成绩)作为训练目标,会影响运动员的长期发展[12]。

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退出机制和转化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刘建和等认为,运动员失去了训练和比赛的内驱力,竞技运动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运动员就容易选择退出,所以,需从制度上研究运动员的退出机制,给运动员提供保障[13]。最近的研究结果建议年龄组运动员应在早期经历多个运动项目[6]。年龄组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后可转化为体育人口和竞技人才。

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运动员的训练退出和转化研究是在年龄组运动员退出竞技体育后,为避免培养运动员的机会成本全部沉没,提供了收益转化的思路,对形成积极的体育文化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5 年龄组运动员培养的支持

游泳奥运冠军菲尔普斯和索普的姐姐都是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莱德基和墨菲的哥哥也是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对这一现象,一种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传奇运动员的姐姐和哥哥的训练经历很好地帮助其家长获得专业知识,进而可以在运动员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好地支持和配合教练员的训练工作,使运动员成长的速度更快。

近年国际上对学训矛盾的研究基本达成共识:学训矛盾是一个假命题。第一,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必须且最重要的一环,体育仅是教育的延伸。陈宁等在研究我国运动员学训矛盾问题时分析,对普通中小学的运动员来说,学校、学生和家长面对学训矛盾时以是否有利于升学来考虑[14],从运动员家庭的角度证明了学训的主次关系。第二,实行训练重于学习或以训练为主的国家,都面临系统性后备力量不足、奥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证明这样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有违运动员成长和培养规律及体育发展的潮流[12]。刘青等指出,我国运动员的培养已经出现了俱乐部培养、家庭培养和高校培养等模式[15]。这些模式背后体现的是将运动训练围绕学校教育展开的趋势和培养社会化的体育人才的潮流。Balyi等[12]提出,年龄组运动员的成功培养一定要在不影响学校教育的前提下进行。

机会成本理论的关键点是将资源配置在收益最大的项目上。研究表明,家长资源和学校教育都是关乎运动员培养成效的重要资源,需要科学配置,形成投入和收益的多元主体。从人的成长视角厘清学训矛盾问题,是科学配置运动员培养支持资源的前提。从个体的视角来看,不论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是否可以获得成功,都可以保证其学校教育的正常顺利完成,运动训练经历则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份额外收益。这更加符合机会成本理论的收益最大化原则。

6 小结

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呈现精准化的趋势,降低了运动员的培养成本,提高了运动员的培养收益。主要表现在:其一,年龄组分组根据运动员的发育和性别特征精准化进行;其二,运动员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结合专项特征的长期精准化训练是高效培养的关键;其三,对各年龄组运动员不可用简单的大年龄段组织训练和竞赛,粗放式的训练大纲对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效率有较大影响。

年龄组运动员的培养需以学习教育为主安排运动训练,并为其提供高效低成本的退出保障,力争使其日后转化为体育人口。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安排不仅以生理发育指标为依据,还要抓住各素质发展的机会窗口,以技术提高为主线,为其提供运动技能、基本身体素质训练和愉快的运动体验。

猜你喜欢
年龄组敏感期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关于组织中年龄多样性与世代差异的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
乳腺占位性病变弹性评分3分患者年龄与肿瘤良恶性相关性的探讨
妈妈,不要坐等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