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钟荧
(江西省宁都县黄陂中心小学 江西 宁都 342800)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这是语文课的突出特征,根据这一特点以及学生情感的心理特征,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作几点探讨。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借志愿军战士之口,回忆了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亲人话别的感人场面,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啊,请你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几段文字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了中朝两国人民和作者浓浓的情。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段,结合对前面内容的理解,让他们从中感受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那种依依难舍的深情。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吟诵,学生完全体味出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难舍之意.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身临其境,竟泪如泉涌,有的同学是带着啜泣声朗读的: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他们大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求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作品中的“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学生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幻灯、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课文情感强烈,内容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教学时,应应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同时。要加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训练,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那就是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通过师生间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信息的一种交流的辅助形式,用以传递师生间的难言之意和难语之情,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势语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语言。教学时,教师的态势语,尤其是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是课文内容的睛雨表。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如果能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能缩短师生距离,使师生共处在和谐、融恰的课堂氛围中,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有些教师上课时表情呆板,语言生硬,这就难以使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造成了障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文轻情的现象非常突出,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图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语文教学,即要重视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从情感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课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