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贤广
(四川省中江县联合镇群星双河小学 四川 中江 618106)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能否实施的关键。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更显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有效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课堂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乐于表达,对于创造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平等、公平、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同时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中,才能提高创新能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要加强学生的主题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异想天开地创造想象。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假如你是……,你将……”等。学生可以异想天开,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
发散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明显标志。
4.1 启发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学习需有疑问。只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如《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乌鸦真了不起,会想出如此绝妙的办法喝到瓶里的水,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小朋友个个都聪明能干,你们一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有的学生说:“乌鸦衔一根细麦秆,就可以把水吸到嘴里。”还有的学生说:“把瓶子斜放着,就可以了。”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通过分析、比较,想象、推理,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2 变换角度,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正则有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方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4.3 创设求异契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创设求异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一位教师在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为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故意以愉悦之情放声朗读,学生纷纷质疑并表达了自己认为应该的方式。因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丰富的源泉。各种课外活动,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方法、多途径,注重细节,坚持不懈。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