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群训练理论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2019-11-26 21:57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1期
关键词:竞技分类特征

熊 焰

(广州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自20世纪80年代田麦久等人创立项群训练理论至今已逾30年。竞技运动项目的多层多维排列,使人们更清晰地了解与认识到不同竞技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特征。对不同项群训练学机制的揭示,加强了人们对不同层次的项群及专项特征的更深入认识。对不同项群训练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为运动训练实践拓宽了空间。项群训练理论体现的朴素思想与方法,极大地拓展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和竞技体育学理论研究的视野。诚然,项群训练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本文拟从学科建构和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对项群训练理论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加深对项群训练理论学理与学术价值的认识

项群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运动训练三层次理论的桥梁,在单项训练理论和一般训练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视角、理念方法创新的学理价值和学术价值。

1.1 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原理

30多年来,项群训练理论创立者及其团队通过对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项目体系、项目特征的探索,建立了该理论基本的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并以运动训练为指向,揭示了各项群间多个项目的内在联系和项群与单项的关系,凝练出同一项群的共性特征。这一理论关于各层次项群训练理念、方法、内容和设计组织的思考和应对,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运动训练“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的基本问题。其与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一起成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基石。

项群训练理论的形成是人们采用哲学的、体育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各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进而认识多个运动项目之间一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最终提炼出一类具有相同性质竞技项目的训练学特点,为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的训练过程提供了方法学支撑。

1.2 项群训练理论构架及其逻辑关系

为什么要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因为进行“运动项目分类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不同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便于在相应的层次上进行专门的研究,有利于同类项目之间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积极转移,以及训练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移植”[1]。

但是,由于前人的分类没有完全遵守“同一标准原则、层级分明原则、子项不相容原则、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原则”,存在许多纰漏,所以,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运动项目分类体系。这一分类体系包括分类标准、大类与亚类的确立。分类标准选取3项,在这3项标准下,各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为什么选取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和成绩评定方法作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呢?这是因为:按决定人体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以反映各运动项目对人体竞技能力的不同要求,便于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更准确的分析与控制;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可以反映项目运动形式的特点,对运动项目技术动作分析和技术训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可以反映不同项目运动成绩结构的特点,对训练实践和成绩提高均有实际指导意义[1]。

项群训练理论的边界通过概念体系和内容体系来确定,也就是“建立理论的意义与科学基础,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理论体系的构成等,以及该项群的构成与发展、该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该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该项群的训练特点等板块的内容”[2]。

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者以竞技能力发展及其特征、运动训练方法手段创新、运动负荷设计及其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组织与监控等训练问题为研究内容,对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动竞赛环境、运动员选材、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与运动项目布局、竞技体育实力分析与重大比赛成绩水平预测等参赛学、选材学和战略学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运动训练学理论和竞技体育学理论的发展。项群训练理论创立者的视角与视野、思想与方法,对体育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2 基于学科建构的项群训练理论发展

项群训练理论走过了30年的历程,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和方法不断提升,认识项群训练理论的视角也在更新。对有关热点和重点进行梳理,不仅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门学科发展的需要。

2.1 加强核心概念的系统化梳理

准确的核心概念及其科学定义是任何理论形构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其边界和范畴的勾勒。项群、项群划分标准、项群分类体系、项群训练是项群训练理论的核心概念,准确、科学地界定这些概念,以及由其形成的诸如各项群大类、亚类的概念体系,对于明确边界和内容,梳理其内在关系与范围,是项群训练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逻辑起点。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明确和探讨。

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项群”已经有了十分准确与科学的定义: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项群训练理论”则是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但目前没有“项群训练”的明确界定。我们知道,因为有“运动训练”这一上位概念,所以就有了“田径运动训练”(简称田径训练)或者“篮球运动训练”(简称篮球训练),等等。那么,项群训练与运动训练的边界如何划定,其是否交叉或是重叠?

项目的竞技特点是什么?是竞技能力、训练方法手段、竞技负荷、训练组织实施等问题吗?都值得进一步确定。陈亮等提出,“不同竞技运动项目在竞赛规则的指导与约束下,形成了独特的竞技特点,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集束性’特征”[3],但仍需要处理好运动项目与运动员、竞技能力、规则、竞赛等方面的关系。

“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没有区分项目和人的属性。“动作结构”是“2个及2个以上的动作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并形成一定相互关系的动作系统”,是人完成某一运动目标的身体姿态与方法,具有运动学、动力学的意义,并且指向动作技术、技能。运动项目则是特定的运动形态、运动方式和场地规则的集合。尽管动作结构有运动项目的规定性,但以动作结构来划分运动项目不能等同于运动项目本身。从“运动项目动作结构”命名的逻辑性上看,缺少了“人”的意蕴。

构成要素能否成为主导因素。体能、技能、战能、心智能、知能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这5个要素的独立性和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竞技能力结构。作为结构要素,能否成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不仅取决于这一要素和竞技能力整体的关系,还取决于这些要素与运动项目、比赛方式、规则的关系。理论上,构成要素与决定(主导)因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竞技能力的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这5个要素。但影响和决定竞技能力发展和表现的则不仅仅是这5个要素,还有竞技信息、竞赛环境、竞技风险等诸多因素。

2.2 推进分类标准多元化与分类体系的扩展

项群分类主要采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运动项目动作结构、运动成绩评定方法标准。竞技能力主导因素构成了“四九”项群分类体系,运动项目动作结构构成了“三七”项群分类体系,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则是“五全”项群分类体系。

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同并广泛使用的是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分类体系。该项群体系将以奥运会赛事为主的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技能主导、技心能主导和技战能主导的四大项群。

现有的“三标准”分类体系,已经包含了绝大多数主要的竞技运动项目,但并未概全,一些非奥运会项目还有待去分类、归位。虽然已有程勇民等[4]、李宗浩等[5]、聂臣高[6]先后进行过有益的分类尝试,但仍未涵盖所有运动项目。

2.3 加强对同一项群的本质把握和体系建构

项群训练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是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竞技项目的本质属性应是未来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核心。纵观已有关于各亚群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研究,对各亚群的本质特征、训练特征、负荷特征概括都还只是单项本质特征的罗列。上升到项群层面还需进一步提炼,从哪几个维度或内容研究项群特征,值得进一步思考。

由于运动训练科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而运动项目(或竞技项目)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与表达的唯一载体,所以,认识与掌握运动项目特征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阶梯。在论及各项群特征时,多数学者采用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分类体系研究,所以,其特征概括一般采用的是对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及智能特征的分述,由其作为某一项群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显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特征还不能完全代表运动项目特征。从比赛、运动成绩、运动员年龄等要素探讨项群竞技特征应有一定的空间。因为只有真正把握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方可厘清不同运动项目或不同项群特征。也只有厘清不同运动项目或不同的项群特征,方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专项性、专门化与个性化发展。

2.4 促进亚群训练理论的完整性与应用性

目前,关于各个项群的项目构成、竞技特点或特征、训练设计与安排特点的研究,已有诸多单项训练研究成果。在当前的项群训练理论体系中,实现理论的完整性、丰富性、多样性,还需首先考虑竞技项目数量增加及其代表性,其次是对各亚群的项群特征高度概括,与单项训练理论保持一定的边界。

目前,竞技能力主导因素所构成的项群系统为大家一致认同,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该主导因素下,对项群的多样性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因为竞技能力从根本上是运动员的主观才能,运动项目和项目群的形成与丰富首先取决于其运动形态、方式,而运动形态、方式又与比赛方式、场地器材、竞技规则息息相关。所以,拓展现有的项群体系,一方面需对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进行更准确的界定,同时将比赛方式、场地器材、规则组织等作为要素加以思考,提出项群划分的标准或参照标准。只有全面考虑运动项目与运动员及其竞技能力、比赛方式、规则组织、场地器材等要素,才可深入揭示不同亚群的训练特征。

3 多学科理论引领下的项群训练理论发展

3.1 基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项群训练研究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探索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紧密,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7]。项群训练理论作为体育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理论,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项群训练理论属于体育学理论范畴。体育学又是一个集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于一体的应用性综合学科。如何保证项群训练理论固有的理论特色,又能并蓄其他学科,更好地发挥本理论的话语权,也是未来项群训练理论研究和发展的思路之一。及时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项群训练理论,还有助于形成多样的研究团体、团队和流派,促进体育学、竞技体育学的学科丰富性和多样性。

3.2 基于竞技规则与场地器材变更的项群训练研究

在竞技体育语境中,竞技者(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与参赛活动和竞技场地、规则、项目等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的主客体关系。在这些要素中,各个项目的竞技规则变化内容和频率最大,分析与揭示规则变化下某一项群和不同项群的运动员、教练员在竞技能力发展与表现上的变化规律,将竞技规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自变量,考察不同项群的训练实践活动,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3.3 运动员、教练员、管理者及观众的项群特征研究

随着教练员理论的发展,教练员执教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显然,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特别是一些落后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水平问题。随着职业化浪潮席卷中国竞技体育,一些具有经济性、观赏性的运动项目成为政府、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其未来发展甚至成为国际战略。这一使命也必将促进项群训练理论研究范畴的进一步拓展。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与获得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是多维、复杂的,运动训练过程的主体与内容不仅与运动员有关,也与教练员、管理者、观众、媒体等诸多群体相关。项群训练理论研究应加强运动员、教练员与竞技能力、竞技项目之间应然关系的探讨,更多地关注竞技运动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3.4 项群训练理论在竞技参赛领域延伸与应用

训练为比赛的理念也给项群训练理论未来在竞赛和参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支持。不同项群的训练学特征与训练学方法已经得到如前述的大量研究,但不同项群的运动员、教练员竞技参赛的机制与特征研究,完成项群参赛理论构建,与项群训练理论共同完成竞技体育理论的匹配与完善,应是项群训练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3.5 项群训练理论的国际推介

作为中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乃至体育学理论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应用理论之一,项群训练学一经提出,就被国际竞技体育学界所关注。无论是中国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推介,还是中国竞技体育文化的传播,如何将项群训练理论进行更好的国际推介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途径与方法有邀请有关学者系统地翻译项群训练理论文献、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

4 结束语

在过去30多年里,以竞技能力、动作结构和成绩评定方法为分类标准的项群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竞技能力决定因素、运动成绩决定因素和各项群负荷内容,以及以训练组织控制为主线,以不同项群竞技能力特征与发展方法、不同项群制胜规律探索、项群训练理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融合应用于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等为支线,全面地架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和进一步丰富发展,才能显示其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新时期如何维护与发展中国本土化的竞技体育理论,也是项群训练理论研究者的使命。

猜你喜欢
竞技分类特征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花与竞技少女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