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燕
(浙江省宁波市艺术实验学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随文练笔”是现今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的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方式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但综观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实践中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方面,随文练笔容易流于形式。随着“随文练笔”的流行,我们不难看到一些牵强附会的生硬设计。
另一方面,随文练笔缺少系统性。面对开放、自主的教材,“随文练笔”的设计显得非常随性和极端。以至于像“你想对××说些什么?”这种训练,随便放在哪一课都似乎都适用,却又毫无针对性。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为了让“随文练笔”真正起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效果,我深入教材,明晰高段学生的读写目标,并找到合适的“随文练笔”训练点,力求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 深入研读文本,设计有效的“随文练笔”训练点。文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载体,基于文本的“随文练笔”是可行有效的。我以单元目标为指南,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设计与单元目标相一致的“随文练笔”,以保证课堂中的小练笔不仅服务于学生的读,还有助于学生单元习作目标的达成。
“随文练笔”的训练点应该是既有关于促进情感提升的心理补白,更有关于语言表达形式(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迁移运用)和有关于段式结构的学习仿写等。例如《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中的课文,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感情令人动容,当老人的遗像出现在翠湖边时,作者对海鸥们进行了重点描写。我们设计了“当海鸥们回忆起当年和老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还会有怎样的举动呢?学习课文抓住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话。”这样的”随文练笔”设计,就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了更高一个层次,既深化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震撼动容的情感,又与课文阅读衔接紧密,不仅理解内容,训练语言,还感悟写法。
1.2 巧借课文插图,丰富的“随文练笔”训练点。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幅到几幅精美的插图,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和特点精心安排绘制的。我们不难发现,一本崭新的语文课本拿在孩子们手中,最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就是课本中一幅幅精美的插图。研究中我们关注学生这一特点,运用插图丰富我们的写作,让插图在“随文练笔”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想使“随文练笔”真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加强“练笔”之后的点评与交流,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对“写”的反思与改进。只有实现了“读—写—评”三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学生的读写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于永正老师在交流环节的点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生一:(读)“志愿军同志们,我们朝鲜人民更不会忘记你们!是你们帮助我们赶走了美国侵略者,重建家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带领全村妇女给你们送打糕的时候,(师插话:“这句前面应加上‘当年’二字。”)敌人正猛烈地向你们进攻。(师插话:“‘猛烈’应改为‘疯狂’。”)虽然你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但是仍然顽强地和敌人搏斗,把敌人打了下去。许多战士饿昏了过去。我真后悔来晚了!(师插话:“多么会想象呀!”)八年来,多少志愿军战士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志们,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啊!祝你们一路平安!”
生二:(读)志愿军同志们,我为了志愿军亲人受了伤算什么?这比起你们来,真是差远了。八年开,为了帮助我们打击侵略者,重建家园,你们付出的更多。(师插话:“这句应改为‘你们付出的代价更大’。”)就连毛主席的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师插话:“接着要加上一句:‘长眠在我们朝鲜。’”)没有志愿军,哪有我们今天?你们要走了,说什么也得送送。”
仔细品味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的点评或指出学生的语病,或肯定学生合理的想象,或给出修改的建议,有点拨,有引导,有指正,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了这样到位的点评,“随文练笔”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切实提高。
另外,随文练笔的内容,老师要及时点评,将好的内容打印展示,再让学生在展示的作文上写上评价,让整个评价体系立体起来。
总之,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积累,并尝试将积累的语言用到表达中去,另一方面又要在不断的练笔运用中,最终使学生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时达到返璞归真、恰到好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