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兰菊
(盘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辽宁 盘山 124100)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中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就业及创业发展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阅读、写作、沟通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以老师为中心开展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单一的教学内容,沉闷的课堂氛围,让中职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对中职语文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导致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新课标要求秉承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完成中职语文的学习。问题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有目的的问题设计来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在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设置问题悬念,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由于中职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好奇心强同时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但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这些年龄特点严重影响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效果。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如果沿用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势必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中职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悬念来营造出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学习《石钟山记》时,老师假装不经意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是几月几号,是什么日子?学生顿时疑惑不已,接着老师说:学完今天这一课也许你会知晓答案。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的围绕课文展开思考和分析,生怕错过课文中的蛛丝马迹,期待能找到老师问题的答案。
3.2 通过分解问题,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中职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较为薄弱,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计问题。通过将问题进行分解,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一步步的在自主探究中找到最终核心问题的答案,引导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实现了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比如学习孟子选读课时,老师抛出三个问题:“是心足以王矣”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孟子宣扬的“王道”和“是心”有什么关联?“王道”在统治实践中又是具体怎样操作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核心问题“这篇课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学生通过分解问题的形式,在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完成了全文的深入解读,大大提高了中职语文的教学效率。
3.3 针对关键词句巧设疑问,明确文章重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抓住文章重点,对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及重点内容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比如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老师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在讲解前提出问题:对鸿门宴这篇课文的标题中“宴”字的运用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这篇课文中的鸿门宴和你所认为的情感基调相同吗?学生带着对“宴”字的解读来展开整篇文章的学习。通过老师巧妙的设置疑问点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认识到鸿门宴并非一场好宴,与自己认识中的宴大相径庭,既加深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问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3.4 利用假设性问题,使学生感同身受。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中职老师在进行课堂语文教学时可以借助特定情境下的假设性问题来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探究,从而达到与文章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的效果。比如学习《认识父亲》这篇课文时,老师借助假设性的问题:如果让别的同学快速了解你的父亲,你会从哪个角度介绍他呢?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分享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小故事来表达出父亲的个人特点。对文章讲述的父亲对子女伟大父爱的感人故事拥有了情感共鸣,学生化身成文章的主人公,与作者感同身受。假设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中职语文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能力,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