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蒋宝花
目前,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教学指南。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对于语言的建设、理解和运用,思维上可以更加细腻、周全和深化,审美得以提升,文化上能够实现对前人的透彻理解与传承。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之下,学生能够为语言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发展其他,从而使得自己的学习效率能够有明显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也能够显著增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述、学会阅读以及学会写作。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多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要旨作以简单探讨。
在很多学校,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缺乏一种统筹意识和相互关照的概念。尽管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仍然是按照单元的模式来编排,但是当真正教学的时候,教师却不是跟着汇编的顺序来为学生教学。很多时候,教师将章节割裂,以碎片化的形式来对学生施以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的统筹意识掌握较差,无法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赏析和评价,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整体语言信息的概括及重点、难点的提炼,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一种关照性的思维模式。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割舍之前的记忆简单化、理解局限化、积累孤立化的浅性教学,需要高度致力于全面性的统筹兼顾、探究性的理解关照、深层性的思维整合,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能够实现文章的深入理解和信息的“细加工”,带着批判性的精神态度和思维形态,将知识实现正确的联系并理解其中的要领,从而在遇到实质性的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做出较为灵敏的反应,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落花生》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从文中的大致结构入手,对于细节加以剖析,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局概括:“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要领何在?”然后将文章分段,划分结构:“主要写了什么?前后结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最后对于文章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像第一段中“后园”一词的使用,如若换成“后院”,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的结构吃透,能够实现对文章的前后联系,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结构。遇到一篇文章能够很自然而然地从文章的框架入手,形成一种比较理想化的思维状态,了解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具体是如何写的,为何要如此写,这样写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等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已经不是之前传统教学中的简单接受,而是要去主动进攻,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构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方向。要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学习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见解,生成属于自己的思想领悟的新范畴。因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相关学习经验,不能够以一种强硬的“浇灌式”教学方式来对学生施以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将学生当下所了解的一些知识、经验作为教学参考,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教师需要明白,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实现知识的灵活变换,从而“活用”。此外,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完成对于问题的共同探讨,解决探讨中的疑惑。可以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将学生的主动意识唤醒,让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通性。
例如,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视知识上的熏陶,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传导教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向学生多加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打破固有思考模式,促进学生可以用逆向思维去解决疑难。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总是缺乏一种深度思辨的能力,从而导致自己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够更加深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改变学生当下的这种状态,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驱动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有价值的问题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活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将分析、评价深化,开拓出更加有深度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此外,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入”,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思维的拓展,养成思想上的批判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教学背景,促使语文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整体关照,提高学生思维的细腻性和周全性,然后实现主动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的通性。再则实现深度思辨,使得学生思维更加深刻。教师需要对核心素养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实现对传统教学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