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安置难的原因及策略
——以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为例

2019-11-26 19:18波,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9年2期
关键词:运动队四川省运动员

贺 波, 杨 洋

(1.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2.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退役运动员已累计达30多万人,平均每年45%左右的退役运动员在家待业,增加了家庭负担。我国优秀运动员占全国运动员的一小半,除一些明星运动员及自身综合能力较强的运动员外,许多退役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都遇到了就业难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全国运动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及2013年全国运动会结束后,大批运动员相继退役,其就业安置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2001年大运会体操冠军张尚武在街头卖艺;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澡工;曾夺得技巧世锦赛冠军的刘菲,2000年退役后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世界游泳冠军戴国宏,在菜市场以卖菜为生。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退役运动员并不乐观的就业现状。因此,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保障其退役后的正常生活。

1 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退役运动员安置情况

目前,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退役运动员主要从事教师、业余队教练、商人、工人等职业,还有部分人当兵、上大学、从政或当体育明星,仍有一部分退役运动员在家待业。

例如:四川籍柔道奥运冠军唐琳,退役后选择一次性领取补偿的政策,之后开始经商。曾经的“亚洲女飞人”李雪梅退役后也选择接受一次性经济补偿,随后应聘到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在庞大的退役运动员系统里,除一些比较受关注的运动员外,大部分退役运动员被忽视在社会的某个不起眼角落里。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我国后备人才的储备,以及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 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退役运动员安置难的原因

运动员抱怨多、社会舆论压力小、社会保障制度和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因素,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碰壁。综合分析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问题;既有运动队的体制、管理、培养方案、社保制度及政策执行的问题,也有退役运动员相关法律不健全的问题。

2.1 用人单位对人员素质要求高

以往退役运动员获得较好运动成绩,退役时运动队可以按照政策将其安排到行政机关,从事行政工作。但随着各地行政机关的改革,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事业单位目前实行全员聘用制,都是竞聘上岗,逐步取消了优秀人才破格聘用制度,影响退役运动员的就业。企业聘用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聘用人员至少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些制度给退役运动员敲响了警钟,运动员需在不断完善专项训练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相关法律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四川省有关部门曾制定过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比如,2010年四川省体育局根据国家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着力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对不能按时就业的运动员进行一定补助,劝其自主择业。《四川省体育条例》(2004)第25条“优秀运动员、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入学、升学均可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优待政策。符合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优秀运动员,由该高校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和学校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录取”;第27条 “地方各级政府应妥善安置优秀退役运动员”。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对四川省各体校新入运动队的运动员推行聘用合同制。2010年颁布《四川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一次性经济补偿实施办法》[1]。以上文件明确规定:给予退役运动员在职业发展和读大学方面相应的优待,对退役运动员的社保制度也较宽裕。但现行的法律、制度、规章在实施方面存在一定漏洞,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2.3 运动员专业技能突出,教学能力薄弱

运动员从小就在运动队从事专业训练,其所有活动都在运动队内进行,导致运动员知识面狭窄,见识少,进入社会处处碰壁。运动员对专业技能很精通,但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运动队内文化学习氛围不够。专业化的训练使运动员专项精湛,但走出训练馆,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找工作谈何容易。运动员惰性较强,训练之外大部分时间耗在网络中,对自身发展没有合理规划。因此,运动员退役时文化素质不高,也未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和技术,参与社会竞争的实力较弱。最后,运动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相关知识,而大中小学招收体育教师大都需要教学型,运动员在教学方面的欠缺使其竞争力大减。因此,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有利于其专业技能,尤其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全方位发展。

2.4 运动员就业观念淡薄

运动员思想观念陈旧,就业观念淡薄,“守株待兔”等待组织安置的心理明显。举国体制背景下,对退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缺乏有效方案,运动员长期处于封闭训练状态,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和取得佳绩,对社会发展状况、社会人才需求不了解,导致其闲暇之余玩游戏、看小说等。“出成绩”“拿奖牌”是运动员的最终目标,从运动员现役角度分析,就业意义不大,因此运动员很少将“就业”纳入自身规划中。老队员带新队员是运动队隐形的培养方式,新运动员往往受老运动员思想观念的影响,拿到一定成绩后等待组织安置工作。

2.5 运动员学习动机不强,知识单一且局限

专业运动员从小学习专业技能,对学校文化知识学习较少,运动训练后,身心疲惫,没有多余精力学习。运动员对专业知识较精通,对其他专业一概不知,这种失衡状态常年伴随运动员,但其自身却不知道,安于现状是其逃避学习的借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运动员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能力,与高等体育院校开展“队—校”结合模式,培养运动员的体育教学能力,丰富运动员的知识。

3 退役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保障机制、安置策略

3.1 改善运动队培养机制

在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由国家财政供养,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各类比赛。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是举国体制的产物,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地。在培养机制上,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基础,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落到实处。监督运动员的学习,制订考勤与工资相连的制度,限制运动员的娱乐时间,增加其学习时间。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条件,亦是青少年胜任未来工作的重要前提[2]。使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相互配合,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练员应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运动员的文化修养,使运动员持续、健康、全面地发展,为其退役安置打好基础。

依法落实“读(书)—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2],打破以训练为主、学习为辅的模式,制订相关法规,合理规划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时间。学习方面多涉及社会实用的知识,减少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逐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3.2 转变运动员培养理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运动员的培养模式是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模式[2]。小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同时参加业余运动训练;中学是学生变成运动员的一个过渡期;大学则是发展成为优秀运动员的阶段。这种以学校为核心的竞技体育是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是一种科学的培养模式。对国外运动员来说,退役只是换了一种职业和环境,对其职业生涯影响不大。因此,须转变运动员培养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吸收国外好的方面,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为运动员就业创造条件。突出一专多能的培养理念,推进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

3.3 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

注重法定权利的实现,着力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升学问题。早在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就颁布《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体育院校面试招收退役优秀运动员学习有关问题的通知》[3],为退役优秀运动员升学提供机会。现在很多高校规定必须在全国以上的比赛中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才可免试,因此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是保障退役运动员升学的有效手段。对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应加大奖励,奖励不仅限于物质方面,也涉及精神方面,不仅在奖金上加大补助力度,更要在医疗补助上加大力度。改善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运动员提供就业信息,使之能更好地择业,突出自身的价值[4-5]。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把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落到实处。设置“退役运动员就业指导中心”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社会体育服务事业,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设立相应的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基金。

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养机制,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就业及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其权利。切实维护运动员的利益,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的社会扶持体系,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

猜你喜欢
运动队四川省运动员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过招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