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兵
(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
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给出我国足球发展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其中,中远期目标是国家队水平达到亚洲和世界前列;对推动足球发展的根基——校园足球,更是描绘出清晰的发展线路图,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2万所,2025年实现5万所,并在2020年完成对5万名校园足球专、兼职教师的一轮培训。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逻辑:国家发展足球,重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和质量决定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因而校园足球是足球发展的基石。足球发达国家先进的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都离不开校园这个特定的主体。那么,谁来做青少年足球发展基石的胶凝剂呢?自然离不开校园足球教练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足球教练员不仅要充当“伯乐”,更要做好足球在校园中的推广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加强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意在突显教练员在校园足球中的承接作用。
自《方案》颁布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教育、体育部门加快了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仅2018年,全国学校足球办公室主办和各省市协办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基层教练员培训就有102期,培训人数高达2 448人,直接带动几千所中小学的校园足球活动,满足数万名孩子踢足球的愿望。然而,红红火火的校园足球和热浪滚滚的教练员培训背后,足球教练员的发展依然存在多种亟待解决的矛盾。
理论研究指导足球实践,足球实践可以丰富理论内涵。培训是教练员接触先进教学理念、弥补差距的一种做法,也是世界各国推动青少年足球发展,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最为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培训毕竟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足球教育思维,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教练员懂得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现实情况看,全国校园足球办公室和各地教育、体育部门在大力创造条件,推进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是改善教练员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校园足球教练员理论研究现状,本文以“校园足球”为主题词,以“教练员”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共搜寻到69篇文章;如果仅用核心期刊作为约束条件,共搜寻到4篇文章。改变搜寻方式,以主题词“青少年足球”和关键词“教练员”再次搜索,共搜到文献80篇,核心期刊文献13篇。这或许就是中国知网收录文献所能反映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理论研究成果。显然,这些校园足球研究成果数量难以支撑我国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发展,间接导致教练员在校园足球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规律走偏,规范走样。最新一篇发表在《体育科学》上关于“青少年足球教学模式与执教方式”的研究论文[2],作者通过观察教练员教学视频录像,以及与教练员交流与访谈,并在对比国外学者的观点后指出,当前青少年足球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实际教学存有巨大的背离,执教方式自我认知水平较低,缺乏青少年足球教学应有的情景。应该说,这篇文献较好地揭示出理论成果可以更好地反哺足球教学,足球教学实践又为理论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如果经过培训的教练员能够真正学会从实践中反思问题,反思自我,不断跟踪青少年足球教育的最新动态,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学用矛盾”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诠释好足球的游戏本质,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足球殿堂,是校园足球教练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实际上,绝大部分校园足球教练员并没有赋予青少年足球以乐趣;相反,使踢足球的青少年肩负不应有的道德责任与社会责任[3]。这种“教练员—青少年”对足球理解的偏差,导致青少年为足球背上沉重枷锁,失去练习足球的兴趣;即便部分青少年有足球天赋,能够发展到更高的层次,但依然可以看到偏差的足球教育给其留下的消极与被动痕迹。
前浙江绿城日本籍主教练冈田武史做客电视台《中国细见》栏目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球员是因为喜欢足球而走上职业道路,只要一见到足球就立刻想去触碰;而中国球员不是,教练员哨声不响,他们不太可能走上场地,球员单纯是为了训练才走到一起,训练迟到现象经常发生。我完全没有感受到这些球员踢足球是快乐的”[4]。这些职业运动员的问题大多产生于我们的校园足球或青少年足球,与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功利足球思想教育难脱干系。青少年运动员服从教练员的训练安排,过早失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足球职业理念未形成正确的认知定势,训练消极是必然结果。
詹姆斯·科尔曼在谈到社会发展的关系结构[5]时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是解释社会的结构关系,蕴含某些行动者利益的事件部分或全部处在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社会资本—校园吸收”资源协同矛盾产生的原因。
发展足球能够获得利益,这是推进足球职业化的基础动力,因而参与足球运行会涉及广泛的社会行动利益者,校园之外的足球行动利益者必然视校园足球为具体利益追求的行动对象。但由于校园足球利益掌握在教育资源的利益者手中,社会资本必然想方设法突破或渗透到校园利益的参与和构建中。从足球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力量促成社会行动者与校园行动者达成利益统一体,共同分享校园足球所产生的潜在和发展性利益。
原本可以产生“社会资本—校园吸收”协同利益的校园足球,为什么在我国当前的校园足球建设中产生如此剧烈的冲突呢?核心原因是校园足球利益行动者缺乏对足球整体发展利益共建的思考;部分原因在于校园足球教练员没有很好地带动校园足球氛围的形成,没有在学校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上构建校园足球发展的统一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所有成员没有达成足球发展的共识,导致校园足球吸收能力出现障碍,“社会资本—校园吸收”的协同自然会遇到“肠梗阻”。因此,为积极促进社会资本融入校园足球,学校全体成员都是校园足球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而非仅仅只有教练员和部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者需进行具体的顶层设计,教练员应当在校园足球文化培育中作出更多努力。目前,校园足球教练员在校园足球推广方面的责任与使命还比较模糊,从国家到地方均未明确其具体要求和评价体系,通过教练员实现社会资本校园融入的壁垒依然较高。因此,增强校园足球的吸收能力还需从教练员身上打开缺口。
查阅校园足球相关文献就会发现“政策热度—教练壁垒”的匹配性差异。也就是说,国家政策对校园足球的支持难以转化为教练员数量和质量的保证。是政策问题还是校园问题,学者的研究结果莫衷一是。有学者[6]认为,我国的校园足球活动隐藏着多方群体的博弈,如体制博弈、教体部门博弈、培养目标博弈等,这些博弈会导致教练员培养出现由资格、编制等问题带来的流动性障碍,尤其会限制优秀退役运动员走进校园足球。
从政策层面理解,国家鼓励退役足球运动员进入校园足球,提倡校园足球师资来源多样化。这种政策性支持能够弥补校园足球师资的不足,但其能否在实际运作中收到良好的结果呢?至少从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显著,博弈各方存在足球发展理念的矛盾。只有解决校园足球各方群体的利益诉求,教练员的流动才能真正顺畅起来,优质教练员的选拔体系才能构建,最终实现校园足球的高质量发展。
有文献[7]曾对教育部命名的上海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学生进行大面积的面对面采访,调研主题围绕学生感受到的足球支持、足球氛围推动自身足球参与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校园足球特色鲜明、校园足球活动内容丰富、校园足球对特殊群体的渗透和帮扶等,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身份认同,并产生足球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但也有文献指出,处在足球特色学校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对足球的亲和度不够,身份认同比较薄弱。
实际上,文献调研反映出的问题是“精英教育—广泛参与”的身份认同矛盾。虽然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但从教练员的角度来看,其内在原因有:一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教练员数量依然非常紧缺,教练员花费巨大的精力投入到校园精英足球的培养上,主要任务是率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这使得足球特色学校中的“大众足球”因缺乏专业教练员而黯然失色;二是由于政策推动,学生参与足球的机会较多,但因为专业教练员数量的限制,学生的开班方式只能以兴趣班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一旦学生没有入选足球兴趣班或兴趣小组,可能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踢球的机会都不多。这种由教练员资源缺乏造成足球普及的“天花板”现象,最终使得校园足球成为校园精英足球,难以真正落实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也使得教练员容易忽略其在足球特色学校中应有的职责与作用,造成其岗位责任认同与学生身份认同均出现偏差的现象。
足球发展是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高质量地发展校园足球是足球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到足球的普及,同时每个孩子真心喜欢足球,足球提高才有可能。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优秀的基层教练员往往能在孩子喜欢足球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迹;而这些深刻印迹的背后,是高水平的教练员培养体系和清晰的校园足球发展脉络。
大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8]。“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成长。国家发展校园足球,一是因为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足球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和民族振兴在发展道路上是一致的;二是因为喜欢运动是孩子的天性,足球作为运动的代表,富含生长的目的,满足孩子生长的需求。国家把足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通过国家行为让更多的孩子有条件接触足球,并从足球运动中获得成长的启迪,并非把校园变成精英足球教育实施的基地。国家培养或培训专业足球教练员,目的在于从教育的高度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从观念上认清国家战略,是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首要任务,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落实校园足球发展的具体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优化校园足球氛围。然而,现实推进中绝大部分学校由于对足球发展战略认知不清晰,有条件或有差异地执行足球行动计划,造成学校对足球教练员诉求较低,发展足球的动力和意愿不够。
因此,在推进教练员发展方面,努力解决当前学校与国家对足球发展战略认识不统一的问题,纠正学校在执行足球国家战略行动上的失位与失灵,从教育部命名的足球特色区域和足球特色学校做起,主动把足球教练员的选聘、培养、教学和创新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形成学校上下的统一认识。
除校园足球不同利益群体间的认知差异外,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与执教标准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我国校园足球教练员群体发展的瓶颈。在培训体系建设方面,有学者[9]认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教练员培养体系难以在短期内满足校园足球发展的师资数量要求,且集中培训和高等院校开设足球教练员专业均面临投入成本较高、周期较长的困境,应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培训。在线教育能较好地满足足球教练员培训和学习的要求。德国、英国等足球发达国家都倡导在线设立教练员园地、教练员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学习与交流空间,教练员遇到困难可随时得到在线社区专家的指导。因此,学者们提出在线教练员教育要注重专家交流和解答,可利用AR、VR等技术为教练员培训体系增强体验感。需要指明的是,足球发达国家在线教练员培养的资源是开放的,能够充分利用良好的社会资本建构起强大的教练员网络学习信息系统,方便青少年教练员在线等级测试和解惑释疑。
除此之外,有学者[10]研究了日本教练员培训体系后提出,我国教练员培训要注重质量。日本足球协会每年有超过100场青少年教练员培训,针对不同层级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尤其是依据不同培训人员,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标准的建立与评价方面,务求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发展。
《方案》颁布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及各体育院校都加大了对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培养力度,构建多元交叉的教练员培训体系,组织专家编制校园足球教学相关教材,提升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保障措施。文献[11]表明,这些建设还属于校园足球教育的初始环节,至于优秀校园足球教练员的成才指标、标准,以及如何从思想上把准岗位的职业素养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国家在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环节上,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注重培训体系的多元化和培训质量,尽快制订校园足球教练员人才标准,在与亚足联教练员执教等级衔接的基础上,自创我国校园足球教练员执教等级标准。
足球的本质是游戏,既然是游戏,首先要让孩子沉浸其中。足球作为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梅西、C罗那样的世界级球星。而在现实的足球教育中,从学校到教练员都要求中小学生向梅西看齐,把C罗当作追求的目标,把校园足球联赛作为校园足球开展的唯一目标。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2]认为,“‘长大成人’的提法简直是荒唐透顶,势必会以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西塞罗[13]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在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足球的育人本质主要由教练员来完成,教练员教育的职业化水准决定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水平。近几年,我国取消了若干所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称号,这些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不仅违背了教育部开展校园足球的初衷,更违背了足球发展的规律。现有文献对校园足球教练员工作多有批评,如教练员在足球教学过程中理念与实践、言语和行动存在较大反差,缺乏教育的行为规范,处处可见足球教学的功利倾向等[14]。因此,需努力加强对校园足球教练员教学实践的评测,从职责上强化校园足球的育人本质,推进教练员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校园足球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正因如此,校园足球教练员才承载着“体育强则中国强”的历史责任。罗素[14]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罗素的言语对国家培训校园足球教练员,以及学校和校园足球教练员本身均具有非常强烈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