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丽芬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瓶颈,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促进教育改革的公平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分配的绝对平衡也许是无法达到的。但是相对的教育平衡是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改革的力度与相关教育部门的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改革效率,促使区域教育平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说来,教育公平视野下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策略如下: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师队伍与学校软硬件设备,要达到相对的平衡就要协调各地区间的发展,从根源抓起,优化教师队伍配置,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无疑是教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质量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决定区域教学质量,代表着区域教学资源,因此,要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培养,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整个体系中扩大教师基数和质量,从而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同时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减少地区间的教师差异,尽量做到相对的公平合理。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存在的,而对教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地区间教师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同样的工作时间,同样的工作强度,薪酬福利待遇差距相去甚远,这难免让部分教师感到不公平,逐渐出现教育资源的流失。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减少这种地区差异,激发教育的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发挥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奉献精神。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资源分配的不优化导致的,也是固有的教育体制所导致,因此,要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首先,可以在某一区域内设置实验试点,取消所谓重点学校,也取消学生可以择校的管理制度,学生一律就近入学,将整个区域内的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投入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平均分配;按照教师的年龄、学科和职称进行分类,采取抽签的形式决定教师的工作地点,这样可以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质化,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减少全社会对教育不公的怨恨。其次,要完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保证区域内所有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配备不能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将教学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对于一些零散的、实力较弱的学校进行整理合并,充分优化资源配置,让更多适龄学生享受到教育公平。最后,要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人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要摒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缓解地区教育压力,也能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进入我国,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和道德行为出现混乱,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教育资源分配来说,部分区域学校不顾党纪国法,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大搞什么“赞助生”“关系生”,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分配,扰乱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发展,对当地教育资源的公平产生了消极影响。针对这种问题,当地相关监察部门要严厉打击,首先党政领导要洁身自好,禁止参与教育资源分配、利用职权假公济私的行为;其次,对当地学校要进行严格监察,禁止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扩大招生的行为,一定发现,要严厉打击,坚决杜绝这种破坏教育资源平衡,影响教育体系的行为发生。
此外,当地教育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积极履行教育改革相关要求,按照标准进行教育资源的调配和安排,保证教育资源达到相对的平衡,减少所谓“重点学校”说法,所有教育组织一律平等,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时,建立相应的学校评价和监督机制,实行全民监督,任何公民对于教育资源分配有质疑,都可以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教育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答疑,减少公民对于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的不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是公平的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义务教育,任何适龄人员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不平衡,导致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仍然无法达到绝对的平衡,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还存在教师缺乏、学校硬件建设不足、相关教学设备不完善的情况,这是我国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整体改革力度一定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必将力求教育资源平衡,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均衡各地区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更加切实有保障的教育体系,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