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课标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极其不利的。语文课程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简言之,学生核心的语文素养便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那么学生核心素养与语言文字应用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抓手,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可以简单表述为:通过字词句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独特个性其实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得语文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我们学校的小学语文组就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面向全校语文老师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孩子们普遍存在书写潦草,正确率不高;词语贫乏、单调;句子简单、空洞;标点符号被忽视;修辞手法应用机械、生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等现象。语言文字应用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正在被弱化。此外,上公开课时,老师们多数倾向于第二课时,相比字词,更喜欢读和说的演练,殊不知,没有了扎实系统的字词训练,读和说的训练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语言的积累,仅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面太窄。没有强大的阅读作为支撑,学生能力的提升就将是遥远的海市蜃楼!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连字词都不认识,无法连词成句,又如何能读得懂文章。
(一)从字、词、句、段、篇逐步深入,这五个方面根据各学段特点各有侧重 字是词的基础,词是句的基础,句是段的基础,段是篇的基础。比如,一二年级应该以字词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同时也要涉及句段篇能力培养,高年级段篇应用能力培养是重点,但字词的训练也不能荒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相应的提高,要螺旋上升。同样是字的教学,一二年级我们侧重于读音、字形以及书写,高学段则要侧重于对字意的理解,比如一字多义的训练,但是正确工整的书写依然是重点。
(二)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训练是建立在学生兴趣之上的,要教给学生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语言文字比较少,教师若能在学生初学语文的阶段把语言文字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来学习课本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掌握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感觉既轻松又好玩,对语言文字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记生字,通过“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减一减(熟字减偏旁)”“换一换(熟字换偏旁)”“编故事”“编儿歌”的形式掌握字,学生对编故事、编儿歌尤其感兴趣,识记效果自然很好。本学期在教学“叔”字时发现学生经常把“叔”字的左上部分写成“止”,于是我让学生编顺口溜进行识记,一个同学编的是“我有一个叔叔叫上小又”,我让学生记住顺口溜,叔字再也没人写错。只有我们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至关重要。
(三)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必须注重语言的积累 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就是将基础打好,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量,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在不断积累背诵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对语言文字的含义、规律就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加深记忆。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书中积累语言,很多课外书中会出现大量优美的句子,这些语句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词汇量是大有好处的。再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积累常常听到的谚语、歇后语以及标语等,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
总之,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加强语言文字积累,并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当好学生的榜样,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