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 指导美术绘画练习

2019-11-26 14:34佘亚丽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肌理质感线条

佘亚丽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当前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普遍热情高涨,但是其绘画技能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面,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长期处于感性认识,绘画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抓住绘画的要点,适时地展开有针对性的绘画训练,并通过科学的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绘画功底。

一、观察生活,理解透视关系

灵活运用透视原理,能够使所描绘的物体更加具有立体感、真实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感受透视现象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帮助其更好地理解透视变化的规律,由线到面,由面到体,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对整幅图画的构思。

比如,在教学小学美术《近大远小》一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大家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花草、建筑、人群等景物,并提示以从近与远的角度来观察景物的细节。有学生对比了近处与远处的两个成年人,发现越是远处的人物看起来越小,还有学生对比了眼前和远处的冬青,发现眼前冬青的颜色更加鲜艳、细节更加突出,而远处冬青的颜色比较灰暗,视觉上也比较模糊,于是学生们一起总结出了透视规律中“近大远小”这一最基本的原理。随后教师结合典型例图,为学生们讲解绘图中的视平线、消失点、垂直线等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为了使理论知识便于学生们消化和吸收,教师提问学生:透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大家观察到的都有哪些呢?学生们思维十分活跃:长城上的一个个垛口,远处的看上去要比近处的小;笔直的走廊或者公路如果足够长,远处在视觉上交为一点;在开门的时候,影壁看起来比门口要窄;天安门入口处的弧形桥洞,感觉里边的洞口要比外边的小很多……接下来教师以走廊为例,对能够体现有关透视原理的点、线、面一一进行介绍,再次巩固知识内容。

美术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能够使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比较,能够总结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而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绘画技巧,形成比较完善的绘画思维。

二、对比差异,凸显明暗变化

小学绘画讲究在同一幅图画上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比如画面的明暗差异,亮、暗以及中间色之间的渐变,使得画面更加立体与真实[1]。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状态下的明暗度进行对比,从整体上把握对整个作品的创作,突出事物表现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色彩明度渐变》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一张纸的状态变化来引导学生体会明暗变化。教师将纸张卷曲,请学生观察在光照下发生的变化,细心的学生发现这个过程正是从明到暗逐渐过渡的过程;接下来教师将纸张折一下,再放到灯光下,学生们便看到了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而且对比十分强烈;最后教师把纸轻轻揉皱,再次放于灯光下,学生们因看到了更加丰富的明暗变化而感到十分惊讶。通过三次实验之间的对比,学生们也总结出了明暗变化产生的条件,以及明暗对比越强烈,物体的形状越复杂,层次就越丰富的结论。为了更加深刻地体会明暗渐变的规律,教师请学生们动手操作,让学生们选取颜料盒中除去黑和白的任意一种颜色并放于调色盘里,然后加一点白色,调匀;再加白色,再调匀,如此反复,让学生们仔细观察色彩的变化过程,并与平时调出的色彩进行对比。

实验前后的对比,给学生们带来了直观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物体之间层次的不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事物明度渐变带来的空间感,从而加速其对作品整体性的认识。

三、善用线条,表现不同质感

线条是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线条粗重、虚实、曲直变化不仅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轮廓、细节和明暗,还能表现出物体光滑、粗糙以及松散的质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感出发,挖掘物体的特点,锻炼学生们对线条的灵活运用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事物的特性。

比如,在教学小学美术《线条的魅力》一课时,通过对之前有关线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线条的基本应用方法,于是这次课程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事物质感表现的培养上。首先教师展示分别使用铅笔、钢笔和炭笔绘制出的三幅画,然后请学生们观察画中的线条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质感。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总结出:铅笔的深浅恰巧表现出了大象皮肤的粗糙;细细的钢笔线条使得器皿的外观更加柔和细腻;而母亲的头发,在炭笔的笔触下更具有蓬松的效果。此时学生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使用不同工具、不同线条的魅力所在。紧接着教师拿出了五顶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帽子,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分别任选其中的一顶帽子进行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帽子质地的不同选取不同工具以及不同的线条来进行创作。随后将同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们依次介绍自己所用的工具,并反问自己:你画的线条体现出了帽子的质地吗?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事物的质感,让学生们在尝试中逐渐总结出线条的最佳表现方式,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四、调动感官,应用肌理手法

肌理手法是美术家的利器,能够赋予作品最直观的表面效果。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体验有限,教师教学时,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并结合实物展现肌理的美感,帮助学生认识肌理、理解肌理直至能够灵活运用肌理手法,从而提升其绘画作品的水平。

例如,在教学小学美术《感觉肌理》一课时,教师准备多种具有肌理特点的实物,如石头、树叶、贝壳、浮雕、陶器等,依照先观察后触摸的顺序让学生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讲述内容——肌理的含义及分类,接下来为学生们讲解肌理的重要展现手法“拓印”。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事先做好的各种各样肌理的拓片并分发给大家,引导大家进行观察和触摸,并体会各种肌理的特点。有学生开创性地将拓片进行弯曲与折叠,于是发现了肌理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形式。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拓印方法自制一幅突出肌理的作品。学生的思维十分开阔,其中有学生绘制了一幅无规律的“野生森林”:首先用各种粗细、长短不相同的笔杆的笔身蘸取棕色系涂料,近似平行地纵向印在白纸上形成树干;接着将几张废纸揉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纸团,用纸团蘸取绿色系列的颜色按压于相应的树干最顶端;最后相继使用大中小笔在树干的底部描绘出杂乱无章的草丛。从笔触看,学生的绘画技术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能够拥有这种开放的思维与想法也是很难得的。

结 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多种绘画规律、原理及线条运用等基础内容的锻炼,能使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在教师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下,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同时也能提升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肌理质感线条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肌理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应用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线条之美
感受肌理
能打造光泽透亮质感的妆容
精致线条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