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大空间 建构数学教学共同体

2019-11-26 14:34陈小钟
名师在线 2019年1期
关键词:圆锥苏教版圆柱

陈小钟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不同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小学生刚刚离开幼儿园,正是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全新阶段,他们宛如一张白纸,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自控能力。因此,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会牢牢把控,导致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压缩,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但是每个人的节奏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完成连贯性的学习,这时,创设大空间,给予学生们一定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放手研究、生成留白、碰撞思维与形成结构四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建构数学共同体[1]。

一、把握核心问题,放手研究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因为担心学生们学不会、学不懂而过多地在课堂上进行引导,这就很容易在引入新知识时导致问题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们学习。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在把握核心问题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究。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和减》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学会三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同时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在讲解完基本运算方法后,笔者选择了一道题目来巩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小明和爸爸一共带了300元去运动服饰店购物,运动服饰店有两种运动套装,分别是130元的和149元的,运动鞋也有85元的和108元的两种,运动帽有76元的和24元的两种,那么小明和爸爸买一套运动装之后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呢?对于这道题目,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们解答,而是在提出核心问题之后让他们结组自由进行探讨。学生们在讨论时就会根据题目的要求自主进行思考,要想剩下的钱最多,就要花得最少,所以每件东西都要选择价格低的,也就是130元的衣服、85元的鞋和24元的帽子,再用300-130-85-24=61,最后最多还可以剩下61元。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小组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在把握核心问题的前提下让学生们自主进行探究,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在加强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同时也创设了大空间,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整合学习活动,生成留白

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把课堂填得很满,导致学生们自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少之又少。其实教师更应该做的是通过整合散乱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们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上生成留白。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对厘米和米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与了解,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这是一堂需要学生们动手的课程,因此笔者在上课时没有让学生们按照笔者安排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而是将这些教学活动进行了整合。笔者先问他们:“1cm有多长,能不能自己比画一下?”学生们比画之后,笔者接着说:“你们怎么知道1cm是这么长的,怎么知道自己刚刚比画的1cm是不是正确的呀?”这一问题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好奇之余,笔者让他们拿出来刻度尺与1cm长的小棒,并指导他们在刻度尺上找到了1cm的长度,这一活动就帮助他们构建了1cm的基本概念。之后笔者让他们再次用手指比划了1cm,同时让他们用刻度尺或者小棒来检验自己比画得是否准确,这个重复的活动就大大加深了他们对厘米这一长度的认知。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将本来十分繁杂的教学活动重新进行整合,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在兴趣的驱动下学到新知识,同时也有了大量的留白时间,可以让学生们主动进行探索学习。

三、调动生活认知,碰撞思维

小学生比较调皮,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高度集中。如果课堂内容过于生硬枯燥,他们就很难整节课都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来升华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认知钟表》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熟悉和掌握整时与钟表的表面。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将课本上的表面图片与整时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而是将学生们的生活认知与本节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上课铃响之后笔者走进教室,发现钟表正好指向了八点,笔者便让学生们回头看看钟表,并问他们现在几点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八点”。之后笔者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个可以随便拨动指针的表面,让学生们任意拨动之后互相看同桌或者前后桌的钟面是几时,并选取了五六名同学的钟面到黑板上进行讲解。一番讲解之后,继续进行这一项活动,学生们兴趣高涨,同学之间的互动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一起学习的快乐,之后笔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下指定整时的钟面,继续让学生们互相学习。

在这节课中,笔者通过调动学生们的生活认知来帮助学生们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碰撞思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也能够互相学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

四、展示学生作品,形成结构

小学生虽然小,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展示的机会,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数学作品,不但能够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也能够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2]。

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能够计算圆柱和圆锥的面积和体积。上课时,笔者在讲解完这节课的基本知识之后,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加以区分并建构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笔者给学生们留了一个课后作业,即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等相关知识,并在第二节课上展示整理成果。在展示课堂上,有很多学生整理得非常好,条理清晰且字迹美观,同时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为V=a3、V=lbh以及之间的联系也特殊标注了出来;圆锥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分别为V=1/3sh、V=sh,它们之间有一个1/3的区别也有所标注。笔者将这些学生的整理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点明了他们的优秀之处并夸奖了他们,这个过程也让学生们又复习了一遍旧知识,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大大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给学生们留课后作业并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们巩固基本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更能够增强他们自主学习与自主整理的能力,这对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十分有利。

结 语

综观全文,为了在课堂上创设大空间,数学教师可以从把握核心问题、放手研究,整合学习活动、生成留白,调动生活认知、碰撞思维,展示学生作品、形成结构这四个方面入手,建构数学教学共同体,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数学教学摆脱灌输式教学,做到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圆锥苏教版圆柱
环肋对耐压圆柱壳碰撞响应的影响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学包圆锥粽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