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探究,应用
——探究式教学“三部曲”

2019-11-26 14:39林淑娥
读与写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三部曲探究性探究

林淑娥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已被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取代,新理念认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观察、操作、实践等方面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本人以近年来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说一说体会:

1.激趣

作为一位教师,一定要考虑如何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根据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为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 以疑激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疑则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这样就能引发他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1.2 美中求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喜欢感受到事物的美,都有一种对美的追求。数学里充满着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形式美、解法美,等等。当学生对数学所提示的客观规律浮想联翩时,对数学本身的简洁与和谐回味无穷时,对奇异、复杂深奥的数学问题豁然开朗时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奇感、愉快感、成功感,从而陶醉、领悟到了数学的魅力。在数学美的世界里享受数学学习的种种快感,将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爱。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我从欣赏的角度出示了几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艺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紧接着我亲手剪(或撕)出树叶,蝴蝶等图为观察对象,引入“对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对称现象的心理。在新课进行中,又向学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东西,让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丰富感性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心中,轴对称已被抹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撩拨着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1.3 以异悟趣。小学生都有种求异心理,即希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仅仅是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心理特征,不管是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计算教学,还是应用题教学都应该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住学习的内容,领悟到数学的种种魅力,产生强大的自觉动力。

教学中常用的一试多叙,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快乐。如我曾经设计这样题目:?=1,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多种答案:(1)1+0=1(用加法运算);(2)100-99=1(用减法运算);(3)1×1=1(用乘法运算);(4)8÷8=1(用除法运算);(5)2/5+3/5=1(想到整体1)。这样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学中要尽量大的努力,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创设探究性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联系生活实际。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

大胆猜测尝试。波利亚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有时猜想比证明更重要”。而猜想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能以最快的速度去攻克未知,是依照一种高效的思维,它贯穿于每个人的思维活动中,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直觉思维要求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假设和试探,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勇敢的个性,直觉思维是难以表露发展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凭借直觉思维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2.2 提出探究性问题——诱发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也只有有了问题,下一步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当做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究、提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3 进行探究性操作——掌握探究方法。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加里培也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2.4 拓宽探究的时空——引伸探究内容。探究性学习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象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的那样,问题既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又是终点。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可以为以后的学习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一些可需素材,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不管是课前、课后,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五年级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后,学生知道比较分数大小有两种方法:(1)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大小;(2)分子相同,比较分母的大小。出示这样一道题:8/9和7/8哪个分数比较大?让学生尽量想办法,有的学生运用刚学会方法来比,无法比出结果,有的学生用图示法,在图示法比较中,有的学生的灵感被诱发了,通过与整体“1”比较,8/9与1相差1/9,7/8与1相差1/8,相差数1/9与1/8是同分子,利用同分子比大小的方法,得出结果。这样为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打下基础,使得学生将这种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去。

3.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所学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学校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课改的一大闪光点,过去的“填鸭式”、“满堂灌”应丢弃,让新的理念课堂教学为新课改注入一股活泉、多研究、多实践、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意已尽而趣无穷’的境界。

猜你喜欢
三部曲探究性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