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是富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意外”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及时引导,巧妙应对,把它们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生花,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而充满生命力。
余文森教授指出:“课堂中有许多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性使课堂的生成更为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有些“意外”是难免的,若教师能巧妙把握,这些“意外”将会成为课堂教学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外之喜”。
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提前预设的教学流程是:先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这个长方体,再得出它的面积;接着,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归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讲完第一步的第一个例子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老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因为它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长乘宽求出来的就是面积。”这让笔者很是意外,见此情景,笔者马上调整教学:“他说长乘宽就是面积,说得对吗?”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一定”。于是,笔者又说:“我们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笔者本来的计划是先提供一些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但笔者灵活应对意外,使学生主动举例子来验证公式,学生比预想的更加主动,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对待或者利用这些错误,不但不会影响我们的上课热情,还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笔者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知识点渗透得很好,自认为学生掌握得不错,练习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在判断“c×c可以简写成2c”时,居然还有十几个学生都认为是对的。当时,笔者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轻轻一笑,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一只只手举出来了:“不对的,比如你举个例子,5×5等于25,而2×5等于10了,就不相等了。”“老师,这题只有c 等于2时,才相等,所以我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认为不对,因为c×c等于c的平方,表示两个c相乘。而2c是2×c,表示2个c相加,c+c 才等于 2c。”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不要过多地去解释,而是要巧妙地点拨,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的认知难点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小插曲”和学生的想法,笔者都会宽容以待,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焦点、理解的偏差等,然后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样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让意外生成精彩。
例如,在教学《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笔者利用孙悟空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的情景,先复习把一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紧接着向学生提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让知识拓展自然、流畅。之后,笔者出示一盘用盖子盖好的桃,为的是不让学生看见桃的个数,这有利于他们把焦点聚集在“一个整体”上。接着笔者提问:“假设桃有6个,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笔者以为前面已经铺垫得很好,学生应该知道是一个整体,可是他们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一共出现三种不同的答案,分别是此时,笔者故意问:“难道这道题有这么多答案?”学生说:“不是,应该就一种答案正确。”笔者继续追问:“那到底哪个正确呢?”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自信地说:“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里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分母是2,不应该是6,如果分母是6,那就表示平均分成了6份了。”其他学生都鼓起了掌声,他们都认可这个学生的回答。“但是还有一个答案,你们觉得它对吗?”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看到这个局面,笔者及时组织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两个组辩论的特别精彩,最终学生认为:每份是三个桃,并不代表分子就是3,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这3个桃只是其中的一份,所以,分子应该是1。真理越辩越明,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真正理解了一个整体的二分之一的含义。
总之,课堂教学中有意外、挑战,也有惊喜,更有收获。就像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那些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会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制,巧妙把握,使课堂教学因为意外而更加精彩,让课堂生成成为“无法预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