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孟子文艺理论促进中学古诗词教学

2019-11-26 13:09郑慧仪钟少英
文学教育 2019年28期
关键词:李清照孟子古诗文

郑慧仪 钟少英

新编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增加古诗文的篇目,六册共收入124篇古诗文,约占所有课文的51.7%。此变化可见编者对古诗文的重视。作为授课者,语文教师理应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突破旧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教学视角,有效地解读文本,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出古诗词学习以解析字词句为主的藩篱,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与趣味性。本文将以部编版教材中李清照的《渔家傲》为例,谈谈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概念的溯源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①先秦时期,说诗者通过介绍作诗者情志发生的事由等背景材料,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所感触的事境,以更加合理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孟子把这种学习方式概括为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缩短时空距离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以意逆志”是孟子针对弟子咸丘蒙对《诗经·北雅·小山》的误读而提出的。《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此辞而已矣。由此可知,孟子要求读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诗歌的本义。

二.知人论世之于《渔家傲》

“知人论世”可分为“知人”与“论世”。知人强调的是作者的生平事迹,论世则论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教学中以此为法扩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空间,可找到解读诗词的关键点。

李清照的《渔家傲》编在部编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该单元的主题是情操与志气。在预习提示系统中明确写到两点,一是本课所选诗词的作者及其作品,也许有你不太熟悉的,查找相关资料,以帮助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这五首作品,有古体诗、近体诗,也有词,反复朗读,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②由这可知学生预习需把握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即知人论世。首先先要知人,把握作者的人生经历,然后再理解其与创作的关系。

李清照(1084——1155),出生名门,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自身的爱好与特长,在诗、词、文、书画上有较深造诣,十八岁就嫁给太学生赵明诚,经济宽裕优厚,夫妻情感和谐,志趣相投,家庭幸福。但靖康之变使其家境日益衰落,四处逃难,后丈夫离世,孤独无依,陷入国破家亡的困境中。其词作与她人生经历有极密切的关系,以南渡为界,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多数写闺情词,反映的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风格婉约细腻;后期多是抒写国破家亡、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风格凄凉低沉。《渔家傲》是其南渡后所作。当时的宋朝政治上山河破碎,经济上萧条残败。李清照个人也因国破家亡而辗转流离,经济困顿,身心疲惫。所谓艺术源自生活,如果学生在学习《渔家傲》时对李清照的生平及所处的时代有一定了解,那么他们在理解本词作中作者幻想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知人论世”注重作品的客观外在因素,把作品相关的客观外在因素把握好了,便可对作品内在本质的进行探究,这时候最用“以意逆志”的文艺理论对作品的内在进行解读适合不过。

三.“以意逆志”之于《渔家傲》

“以意逆志”强调读诗词要有整体观,根据全篇内容去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创作意图,不能只关注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以致对诗词作品解读有误。

把“以意逆志”的理论方法引入教学,对作品内在的解读要先从文本本身入手。首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的诵读来完成对《渔家傲》的整体感知,在诵读过程中首先明确字音和节奏,其诵读节奏可划分为“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在读准字音与读出节奏的过程,其实就是感知、体验、欣赏文本的过程,若条件允许,根据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词境,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再者,视听读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进入词境后,再让他们利用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中不能以偏概全,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是本文本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准确准理解文本。如果只看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二句就认为此处写作者看到天空连着汹涌的波涛和早晨的云雾,银河像要转动,千艘帆船逐浪如起舞的美好情景,由此推出当时作者心情很好,随景而动,随船而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片面了。所以说读懂一首词,必须要有整体观,同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分析是诗词理解的关键所在。推敲意象中的含义并描述作者构造的意境,是理解古典诗词深层内涵的关键。教师授课时可使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渔家傲》中的相关意象“天、云、雾、星河、千帆、日暮、蓬舟”等,然后结合已有所学的相关诗词知识展开联想,这些意象勾画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景象,再联系下文“殷勤问我归何处”“蓬舟吹取三山去”等句,结合“知人论世”所获知识,便可以理解词句中漂泊、孤独无依之意。至此,学生基本已经能够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来一个情感体验,使用情景代入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想象自身离开父母、亲友,孤身一人到远方求学或是工作,自己又该如何排解内心的烦闷。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和文本及作者的时空距离,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与作者感情。

四.结语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瑰宝,其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语文课堂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只是字词句积累的过程,也是对文体的鉴赏评价过程,把古代文艺批评的理论带入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中,加深语文教师对相关文学批评理论的认识与应用,构建文学批评理论与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密切关系,更好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解读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注释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93.

②温儒敏.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5.

猜你喜欢
李清照孟子古诗文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点绛唇
如梦令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磨刀不误砍柴工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