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课堂翻转

2019-11-25 18:31李婕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翻转课堂

李婕

【摘要】蓝墨云班课平台具有移动性、快捷性、互动性等显著优势,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对蓝墨云班课平台使用的研究,从课前、课中、课后对文学名著精读课程进行翻转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翻转课堂;文学名著精读;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移动新媒体在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中创新应用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8WYZY19)。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也强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因此,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翻转,将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文学名著精读课程教学定位

(一)教学目标坚持立德树人

在高职教学中,文学名著精读课程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基础课,在提升学生文化和文学素养上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由于技术和时代的不断更迭,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校内授课的知识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技术的更迭,因此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课程教学必须与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相结合,通过学习,掌握基本技术技能,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所需要积累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仅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加快使用移动APP进行碎片化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过程坚持互动性

按照职业教育“五对接”的要求,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实训的环节。在文学名著精读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坚持“够用为度”的原则,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是教学的困境之一。传统课程以讲授为主,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要求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而非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也是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发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解答学生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坚持职业资格的对接

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而言,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上岗的必要条件。文学常识和文化积淀对学生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编辑能力及创造力具有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常识知识的掌握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结合广播电视主持编辑记者资格证的考试内容,教学内容也对应倾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二、文学名著精读课程的翻转实践

结合对学情和课程教学目的、内容和过程的掌握和分析,通过运用蓝墨云班课APP和WEB版本,对文学名著精读课程教学进行翻轉实践,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课前教学资源准备

本门课程作为理实一体的专业基础课,不同于实操类课程。在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从品德塑造、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文化情怀的培养出发。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教材内容构建基本的教学内容模块和框架。按照教学框架对需要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细分,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课前的学习。比如,在整个文学名著精读的课程内容选择上,具体可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卷、中国现代文学卷、中国当代文学卷、外国文学卷,每卷选取3-4部作品进行精读。具体来说,以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小雅》名篇《采薇》教学为例,关于《诗经》的概况、术语(如“四始六艺”)、主要内容、作品主题、艺术特色、艺术成就等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单或测验的方式上传蓝墨云班课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对于《诗经》的阅读,教师可通过云班课上传作品原文或精选篇目,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手机完成教学资源的学习,同时完成云班课的学习任务,自主对作品的基本概况及内容进行了解,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试检验作品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课前,教师还可利用云班课“自由讨论”模块,进行答疑和指导,跟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完成课前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

(二)课中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中教学组织与实施阶段是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教师通过课前引导阅读,完成学习任务,课中主要进行讨论交流、小组评价、引导赏析、头脑风暴,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文化传统。

通过一分钟视频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的故事引出话题:荒诞的英雄的意义。

接着学生以分小组的方式将《采薇》的内容进行情境还原,教师在此过程中重点巡视和指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掌握程度,以及与作品密切相关的客观图景和人物心理图景的情境重建指导,帮助学生深入诗境,理解作品,领会内容和感情。

学生还原内容后,上传云班课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小组的情境还原进行评分。各组按照评分的高低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教师对各小组分别进行细致点评,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的情怀,战士保家卫国的自豪感,面对不断重复的生活找到无畏的骄傲,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领悟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感悟在“以诗为经”的国度,用诗歌丰富对生命的敬仰和赞美的自豪感。

在点评结束后,学生通过观看课程视频资源《摄影家谢海龙的故事》,在云班课上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平凡岗位上对理想的坚守,对当代大学生有何启示意义。学生在云班课平台上可进行相互跟帖,点赞发表看法,完成师生、生生的互动,一方面更深入地领会作品,另一方面通过思考,对家国情怀的建立,对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接着,运用云班课“摇一摇”随机抽取小组对《采薇》进行分角色朗诵,朗诵指导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把握诗歌本身“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 在朗诵时, 注意体现“苍凉”, 而不是太多的“悲伤”。

在整个教学组织与实施环节的最后,运用云班课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重点在文学基本常识和作品艺术特色的把握上,进一步内化文学常识和关键知识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三)課后实践

在课后,运用云班课将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也是实现课堂翻转的重要环节。本门课程作为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新闻采写、编辑、文案策划等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后的跟踪上,通过云班课发布小组任务。例如,让学生结合《采薇》主题和内容,自主选题,作一篇微信推文,并上传云班课平台。通过课程的实践,让知识和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三、蓝墨云班课在课程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一)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投票、问卷发现,有85%的学生对使用蓝墨云班课进行课程教学实践较为满意,认为运用云班课平台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内容较为充实,课程资源较为完整,为学习的持续提供了好的资源和平台;有72%的学生认为,通过云班课的学习,降低了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了自己表达自己学习效果和心得的勇气,与老师的沟通与交流变多;有10%的学生表示,使用云班课也让学习压力有所增加,师生互评和师生共同打分的环节有较强的竞争和压力。总体而言,使用云班课平台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前发布教学资源和任务书,通过课上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摇一摇、小组互评点赞等,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各抒己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促进了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三)为考核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在运用蓝墨云班课实施课程教学后,课程的考核形式进一步标准化和量化。学生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资源查看、课前测验、小组作业、完成任务、课后练习几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相互点评获取的经验值、教师点评获取的经验值、课后任务完成情况都能够一目了然。终结性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测试考核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二者的结合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能力、创造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不足与困惑

信息化教学手段为高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职业素养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于云班课的使用,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手段,将课程教学内容和生产过程对接,教学组织过程进一步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任务完成度的监督,考核标准的规范化上仍然存在许多困惑,但运用蓝墨云班课,实现课堂翻转,角色的转变,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值得推广和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彭迎春.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翻转课堂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230-232.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翻转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