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的创新转型研究

2019-11-25 12:35毕家齐
教育界·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毕家齐

【摘要】课程改革是对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全面的创新转型升级,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十余年过去了,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路高歌猛进,但由于学科知识立场和传统教学样态的固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依旧停留在表层知识环节,难以逃脱课堂内化程度不够的束缚。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转型;高中政治

现如今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转型创新,“核心素养”的出现为“教”与“学”的和谐高效找到了有力的支点。高校应构筑以核心素养作为培育主线,以活动型课程为框架,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议题式设置为形态的新型思想政治课堂。要想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真正地感兴趣,就要实打实地推动思想政治课堂真正地高效运转起来,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学会转化知识的能力。如何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切切实实地根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样态的创新转型?这是一个亟需深入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反思: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学生群体也在日益变化。当今学生群体所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多变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堂教学样态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师主要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是课堂教学中的供给侧;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接收者,是课堂教学中的需求侧。需求侧随着新时代发展在不停地改变,面对供需矛盾的不断增长,作为供需关系中的供给侧势必要进行改革。

(一)亟待解决的教学矛盾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常态往往是以知识内容、完成作业、面对考试为主,教师的讲授常态往往是以考纲要求、应试方式、讲授知识为主。这样的课堂样态与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存在许多矛盾,而矛盾的中心点就落在了“教”与“学”的矛盾上。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缺乏沟通造成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学生学习热情不足,进而加剧师生冲突与教学关系的对立;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晦涩难懂,缺乏实操性,对学生本身缺少关注,导致学生纯粹地为了学知识而背知识等。这些矛盾都说明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样态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学改革和课堂转型的核心是“人”,学生能理解学习内容,能构建知识体系,能提升学习能力,能形成学习思维才是课改的关键所在[1]。

(二)没有完全遵从学生发展的规律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侧重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论学习,学生对于课程最常使用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记忆,教师对于课程最常使用的讲授方式就是在书上为学生标注出重点及需要背诵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应试成绩会有所帮助,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就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和政治教育性,致使思想政治课成为一门背诵课。在知识目标优先的传统理念下,忽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为重要的目标,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分析能力与价值观念。

当获得分数重于理解知识成为普遍认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会偏离其原有的轨道。基础教育最关键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填鸭。新课标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实际上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的创新转型指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方向。

(三)没有完全融入时代发展

大数据是如今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更是意味着世界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变化着。我们的思想、观念、认知、信息等都在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先立德,再树人”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先德育,重能力”的思路,坚持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因此,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样态,更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旧观念、旧思维, 是加速思政课堂教学样态创新转型的关键。当前,守旧的知识学科立场和传统的教学样态模式仍旧是思想政治课堂完全融入新时代发展的绊脚石,思政教师观念的转变与对新时代思政课堂教学样态的接受程度和探索程度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样态转型的重要保障。

二、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创新转型的驱动力

新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课堂教学要转向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主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这两个课堂教学双主体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在新课程理念下,尤其是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样态。

(一)教学样态转型的基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八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前进,国家始终坚持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在于育人的目标要充分体现每个时代自身鲜明的要求。这项系统的工程贯穿着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主要是为了改变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机械性训练、过于强调被动学习等不符合新时代学生全面發展的现状。2018年初,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使学科核心素养更加凝练,教学内容更加新颖,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不断增强指导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追梦者和圆梦人。

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样态的创新转型来说,最外化的表现就是革新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根溯源则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驱动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政治性、特殊性是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课堂教学样态更应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紧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脉络,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二)教学样态转型的关键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要求像灯塔一样为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这条路就是要高度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和精神成长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精神是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的精神品质以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准确地转变到人性关怀的方向上来,把“人性”这一精神主线放在教学全程的首要地位,发挥其重要作用。加深实践活动这一基础教育,重点突出培育核心素养这条主线,着力构建活动型课程框架,突出设置议题式形态的崭新课程标准,精神主线不能偏离人性,逐步冲破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样态的牢笼。

(三)教学样态转型的保障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对全国教师提出的重大要求,强调广大教师既要做好“大先生”又要做好“教书匠”。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塑造人的过程,拥有着优良职业素养的教师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筑精彩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得益于拥有扎实社会科学人文素养的教师。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多元化教学的需求、对更多新知的渴望等转变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基础技能等更高要求,广大教师要为中华民族的“追梦者和圆梦人”筑基固本。教师群体持续不断地进行更新升级与新鲜血液的注入,新的群体有活力,有梦想,有激情,有担当,有能力,有想法,注定为课堂教学样态的转型续写新的篇章。

三、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学样态转型的策略

不断探索如何构建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突出培育核心素养这条主线,着力构建活动型课程框架,设置议题式形态的崭新思政课堂,是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纵向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

(一)围绕议题,着力于活动型课堂的建立

思想政治课程是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其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

在基于课程标准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首先要处理教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其次要创编学习材料,使教学内容变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最后要使内容活动化,将学习内容融合在活动内容之中。围绕“中心议题”拓宽活动设计的方方面面,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始终,包括启示性、创新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自主合作、整合资料的策略与方法,将重点与思维导图相融合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表达和探究问题的机会,进而使思政课活动真正成为承载思政课程知识内容的崭新平台和基本方式。

(二)案例升级,打造情境创设的综合性课堂

思想政治课是一个高度整合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内容的课堂,从概念、原理再到方法论,逐步、渐进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围绕有关主题的分析能力,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现象或事物本身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相互联系,将相同、相异、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构建一个属于思想政治课堂的相关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不是一个激进的过程,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必须从创新教学模式出发,将课堂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坚持自主合作、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创设一个和谐、富有创造力的特色课堂,才能一步一步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培养起来。综合性的教学要以案例为载体多方面拓展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同一课程模块的内容,要不断开阔学生眼界,多综合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要素,还要紧紧握住同一学科核心素养的主线要求。选择的案例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现实生活,便于阐述、讨论与拓展,要选择有利于教学方法的、能够充当组织教学的必要环节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案例。

(三)内外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大传统,纯知识和概念的灌输现象仍无法根除。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使“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显得更加重要。重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把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的重要议题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活动。既要有机地联系學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又要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中凝练出的主题,组织学生参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视角,审视变革下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尹蕾,贡和法.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政课教学样态的转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2):51-53.

[2]张聪.新时代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性回归与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03):49-53.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