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苏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9-085-01
摘 要 在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国开江苏分部教学团队探索出思政课程学习小组的建设策略是:不断激发成员思考力,鼓励小组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让学习动力源源不断;重视小组培育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员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成长,提升个人素质。
关键词 思政课程 学习小组 思维优势 心智 学员培育
国开江苏分部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中,按照组内异质原则,将各个教学点的部分选课学员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思政教师作为教学点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通过建立和谐关系、交流学习体会、互帮互助、相互评价等方式,激发小组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员素质。小组指导过程中,教学团队试图总结出思政课程学习小组的建设策略。
一、不断激发小组学员思考力,让学习动力源源不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把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融汇贯通地学习。为此,小组导师应不断激发小组学员的心智,让学习动力源源不断。
导师应善于识别学员的学习状态,根据学员状态进行指导,即根据要影响的逻辑层次适当调整指导风格和方法,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影响力,促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变化:
影响行为层次(什么):为了使学习行为发生明确变化,导师制定清晰的权变奖励体系,对学员行为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这就是权变奖励,即导师提出奖励机制,承諾将努力做到相应奖励,同时向学员明确应做什么、如何做,给予学习出色的人特殊赞扬等。
影响能力层次(如何):导师提供更清楚的目标,并鼓励学员创新,挑战自我,这就是目标管理和智力刺激。目标管理是指,导师明确地向学员传达预期目标,鼓励学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充分使用学习资源。智力刺激是指,鼓励学员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包括向学员灌输新观念,鼓励学员积极发表新见解,提倡使用新手段和新方法来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影响信念和价值层次(为什么):导师充分关注学员个体的动机和价值,并不断激励他们,这就是个性化关怀和鼓舞性激励。个性化关怀是指,导师关心每一个成员,重视每个人的需求,了解每个人的能力和愿望。同时,重视沟通交流,根据每一个学员的不同情况,区别性地加以培养和指导。鼓舞性激励是指,导师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鼓励他们全力以赴达成目标;同时,强调价值,相信未来的可能性。
影响身份层次(谁):导师经常向小组成员描绘共同愿景或树立榜样,这就是魅力影响,即导师以总体目标为驱动,基于自身的使命感提出意见和建议,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使小组成员对导师产生信任感和强烈跟随的意愿。依靠导师自身的行为,赢得学员的认同和尊重,实现影响力。另外,热爱学习的老师、创新学习的学员、企业的技术骨干、社区的道德模范等都可以成为小组榜样。
二、重视培育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小组成员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成长
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它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大意义。为此,导师应重视小组培育,引导学员学会学习、自主成长。
从促进学员成长的角度看,导师的影响力更应该被理解为创造和管理环境的能力。这一能力应是创造出和管理好一系列让学员能够不断发展的环境和关系的能力,而不是劝说学员服从导师的命令或者说服他们追随导师的能力。给学员创造好的成长环境成为决定学习小组绩效的核心要素。
基于环境和关系理论建立的思政课程学习小组应该具有的前提是:学员处在一个可以轻松自在学习的环境中。如果一开始表现得并不完美,不会发生任何糟糕的事情。如果没有以“十全十美的方式”表现,不会受到批评,因为所谓十全十美的学习方式并不存在。学员可以尝试新事物,也可以犯错;可以充满好奇心,富有创造力,并且挑战自己。他们能够得到具体的、有帮助的反馈,反馈来自导师或者其他小组成员。能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员自己的主动和努力。学习实效因环境和关系的改变而改变,而且学员可以决定上述改变。
三、结语
导师应特别重视终身学习意识的培育,以终身学习作为目标引导,不断提升学员的学习能力,焕发学习的创造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引导学员去创造“富有挑战的未来”,持续对学员进行激励和正向反馈,就能引导学员从“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到触类旁通、学会学习、自主成长、持续成长。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学实施团队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编号为201902048。
参考文献:
[1]龚孟伟,李如密.论教学文化主体的心理需求与关系建构——基于文化心理学视野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4
[2]乐蔷.开放教育英语专业“学习小组”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152.
[3]姜红军,吴洪.为“学习小组”建设“挑刺”[J].教书育人,201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