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耕作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9-11-25 09:04张明聪张金艳张玉先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张明聪 张金艳 张玉先

摘    要:文章从“对分课堂”的内涵及特点出发,针对当前高校耕作学课堂存在的师生互动交流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耕作学教学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转变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讲授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考試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

关键词:对分课堂;耕作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1-0031-03

“耕作学”自20世纪50年代耕作学由苏联引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涉农专业特有的一门主干课,亦称农作学,属于自然科学性质,是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介绍农业生产的布局和规划,从技术角度介绍农田作物多熟种植和种植体制,从生产角度介绍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多目标性等特点。该课程不仅在农业生产的组织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也在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对我国农业科学发展和延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耕作学课程的理论比较抽象,主要应用农机装备对土壤进行合理耕作,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仅凭教师讲授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耕作学的具体内容,偏重课堂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严重影响了耕作学科发展,更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对学科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需要查找大量资料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土壤耕作的过程,又要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黑龙江农垦生产中的问题,难以提高教学成效,使得学生和教师在“耕作学”课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困惑,因此,“耕作学”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问题之一。

目前在耕作学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已有不少尝试,但尚未有能够推广和利用的有效模式,课堂依旧采用整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导,以学生被动听课学习为主,学生很难能积极主动地针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课堂气氛沉闷,尤其来自城市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上课就像听天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学生对前几章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或不理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旨在强化师生间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2]。笔者通过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系统分析,并建立相应教学方法,在本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的“耕作学”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高“耕作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参考。

一、耕作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多年高校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授模式,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为参与教学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3]。该模式将传统上课时间按照实际情况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另一部分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注重先讲授后学习,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4]。“对分课堂”把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三个环节[5]:(1)教师课堂讲授环节(Presentation)。(2)课后学生的消化吸收环节(Assimilation)。(3)学生的课堂研讨环节(Discussion),简称PAD模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序

“对分课堂”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隔堂讨论”,即第一节课由教师讲解本章内容的主体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后作业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汇总出针对该章内容存在疑虑或感兴趣的问题,在第二节课对存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将问题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6]。最后,由教师提出本章节相关问题让学生们作答,考查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由于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教学全过程,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概括性强,因此,该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培养大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范围基础上,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本章节的问题,就避免了教学形式上的走过场,提高了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讨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对分课堂”在耕作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组织与实施

为让学生充分了解“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上课前将教学大纲传给学生,并在第一次课讲解“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有充分了解。笔者应用“对分课堂”模式在“耕作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点如下。

1.教学计划修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对耕作学中重点章节作物布局、种植方式、轮作与连作、土壤耕作和耕作制度采用“PDA模式”,并制定具体章节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以“土壤耕作制”章节为例来进行对分课堂的教学安排,见表1。

2.课堂分组:每班平均有50名学生,按照5人1组(男女生比例均衡),随机分成10小组,组内成员自己指定组长,同小组同学坐到一起。讨论小组每经过2个讨论后再次进行随机分组,有助于同学交流和沟通。

3.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精讲,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一些基本理论概念等内容简单介绍,要求学生必须随堂记录笔记,笔记内容要精炼,一般讲授时间为25—30min。

4.课后作业:每章内容习题主要为当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录并提出问题。

5.隔堂讨论:主要针对课后思考题、读书笔记、现阶段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和学生对本章内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问答,包括组内同学交流(5min)、组间探讨(20min)和师生问答(20min)3个环节,一般时间45分钟。

6.学生认可:按照此种模式完成二周的教学课程

后,以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近80%学生同意按此种模式教学,则余下教学周继续采用该方法教学。

(二)教学评价

1.课后作业:主要评价学生是否独自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有无抄袭现象,作业答案是否准确进行打分,每次作业2分,“耕作学”共讲授5个章节,如全部完成即可获得最高10分的课后作业成绩。

2.讨论评价:按照讨论小组打分,分A(8—10分)、B(5—7分)、C(0—5分)三个等级进行评判,并结合课堂每位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给予具体分数,总分10分。

3.出勤率:课前点名,根据出勤次数给予成绩,总分10分。

4.实验评价:实验课也采用“PDA模式”,由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其他实验方法和步骤均于小组自行学习完成,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根据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给予成绩,总分10分。

5.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偏重课堂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总结的内容,总分60分。

(三)实践效果

自在“耕作学”课程上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状態有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如下:(1)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与传统满堂灌的教授模式相比,改革后课堂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的学生数量变多了,且能主动提出问题,杜绝玩手机、聊天和睡觉现象,课堂学习氛围明显好转,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也提高,甚至有的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期间,也能联想到一些新的问题和对课程内容一些创新的想法,在隔堂讨论环节,要求每个小组所有学生要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其他小组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环节使个别胆子小、不爱发言或厌学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改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从最初不知如何进行讨论逐渐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师讲解,逐步引导学生如何阅读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动态,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加了学生了解当前农业动态的手段和方法。(3)学生社交能力增强。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协同解决问题能力,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和团结沟通能力。(4)学生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会安排更多课后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积极主动去获取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从隔堂讨论的问题来看,学生确实花费了很多课后时间才能完成相关问题的提出和解答。(5)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在课上组内和组间讨论过程中,在与同学有相左想法时需要通过互相辩论来表明想法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在课后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样才能在想法出现异同时进行表述,互相对各自想法进行论述、质疑和求证,使同学们在争论中养成对任何未知事物均要进行批判,教师对辩论的过程进行适当引导,保证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正确性,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批判性思维。

三、耕作学实践“对分课堂”的思考

由于笔者是首次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耕作学”课程的教学,因此在最初几节课采用的是当堂“对分”策略,由教师讲解10min,让学生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经过几次讨论,讨论时间从开始的5min逐渐提高到20min(每节课45min)。讨论初由于学生对知识点了解不透彻,随着学生课后提前预习,使讨论时间显著增加,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当堂所教授的核心内容,提出与之相关的想法和见解,课堂参与度非常高。在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督导非常认可这种互动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此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但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组内和组间的讨论为主,通过讨论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教师尽可能以指导为主,讨论的内容最好是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要漫无边际的讨论。因此,“对分课堂”模式下应明确哪些内容是重点讲述的,应引导学生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提出问题。

当堂对分式教学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随时改变讨论的核心内容;而隔堂讨论需要教师提前一次课安排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讨论方向,在课上45min既要把核心知识点讲透讲清,又要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后阅读,提出解决实际生产现象的问题,下次课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在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更多本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能仅讲授教材的理论知识,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7]。因此,笔者除了在讲解理论知识点的内容外,还结合当前黑龙江农垦在土壤耕作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来增加学生对实际应用的兴趣,并结合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图片或FLASH动画的方式展现给学习,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后,该模式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于耕作学这门应用很强的课堂而言,通过该模式后,学生了解了很多农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可以亲自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同时不同教师都会上耕作学这门课,不同教师教学方法不一样,导致评价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学院还有相关教师做好沟通适当协调,通过逐渐的探索将此种教学模式逐步推广。

“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对分(灵活)分配,显著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也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解脱,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黑龙江农垦大农业的发展动态,为课堂增添更多现代化元素,通过师生间讨论增加了师生以及生生间的交流,增进友谊。总的来说,开展“对分课堂”在高校“耕作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能够适应现代大农业耕作学科的快速发展,非常适合在高等学校应用学科推广和探索,值得教师们进一步推广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汤秋香,徐文修,李大平,等.加强“高级农作学”教学改革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2).

[2]郭猛.“对分课堂”在提升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中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8).

[3]董平,郭晓舟.对分课堂学习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5]杨青杰,吴建慧.多维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

[6]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

[7]赵梦媛.“对分课堂”:基于动机与认知理论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