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晓莉, 葛赟, 张琳
植入埋藏式起搏器为心脏传导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手段,诸多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存在严重心衰或心律失常等[1]。由于对起搏器的认识不足、适应能力较差,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极易引起躯体反应。另患者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维持平卧位,由于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患者难以有效配合术后干预,易出现囊袋积血、伤口感染及电极脱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3]。常规护理通常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较多,心理干预不足。结构性心理干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论为指导,结合各种心理干预的有效成分,以心理支持为理论基础,能够将应激处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护理措施等进行有机结合,给予患者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4]。为探究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更为有效的干预方式,本研究对此类患者实施结构性心理干预,并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结果示下。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科收治拟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59例,给予结构性心理干预,作为观察组;另以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行埋藏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59例作为对照组。病例入选标准:近期无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事件;无严重生活不良事件。排除标准:术后起搏器工作异常;伴随肿瘤或严重内科疾病;合并其他终末期疾病;伴随认知、智力障碍;治疗护理依从性差,未能按时接受随访。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术后指导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实施结构性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共同编写关于起搏器植入术的宣传手册,按照患者的接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选择性地对患者进行教育。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医护人员采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宣教,并播放相关视频;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患者,分发图文结合的相关知识手册,医护人员定时为其进行讲解;对于存在错误认知的患者,医护人员先纠正其错误认知,再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此外,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采用问答方式强化对患者的相关知识教育。
1.2.2 应激支持 起搏器植入属于有创性介入治疗,成为患者心理的应激源,对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影响。医护人员除加强对患者的起搏器相关知识的宣教,协助其正确认识起搏器植入手术外,并通过教会患者放松技术、深呼吸以及加强病友间交流等方式,缓解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抵触情绪,减轻因不良情绪带来的不适感。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兴趣喜好、病情等情况,给予患者较为合适的音乐疗法,播放平缓、舒畅的音乐,使其维持平和心态;引导患者使用想象疗法,回想过往生活中较为愉悦的事情,配合深呼吸,稳定患者心律、血压等,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为患者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调节好光线,并采取半卧位,引导其进行肌肉收缩与放松训练,缓解其不良情绪。
1.2.3 应对技巧 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使患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即放松-清晰认识问题-充分讨论-选取适当方式进行履行-评估,让患者能够以积极心态应对问题。
1.2.4 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邀请患者亲属积极参与到结构性心理干预过程中,使其了解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家庭、亲友对自己的关心与支持,确保其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兴趣爱好及文化程度等,将患者进行分组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交流。此外,建立微信群、QQ群,使患者能够与其他病友、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医护人员定期在群内发布相关知识,在患者提出问题后给予及时解答。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护理干预后1个月时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得分情况,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包括躯体功能(11项条目)、心理功能(9项条目)、社会支持(7项条目)及一般认知功能(7项条目),每项条目依次评分为1~5分,得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包括4个维度,即应对问题、达成结果、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共有33项条目,依次评分为1~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自我效能越高;SAS量表和SDS量表各有20个项目,每项赋分1~4分,分数越高,则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显示,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支持及一般认知功能4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GSES量表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GSES量表的4个维度(应对问题、达成结果、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GSES评分比较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SAS及SDS评分比较分)
埋藏式起搏器广泛应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及晚期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埋藏式起搏器的植入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供不足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5]。但由于患者对于起搏器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起搏器植入造成的创口,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使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大,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症状,严重影响预后[6]。因此,需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缓解其不良情绪,进而改善疗效。结构性心理干预为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论为指导,医护人员运用各种心理干预方式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并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每项干预措施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的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其原因为医护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使患者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对起搏器相关知识的认知[8-9],通过网络平台强化与患者间的联系,使患者能够实时询问医护人员有关起搏器的知识,减少对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体内的恐惧、不安感[10]。此外,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爱好、实际病情等为其选择较为合适的音乐疗法,使其血压、心律等指标稳定,维持良好心态,减少患者对起搏器植入的抵触感,从而有效缓解不良情绪状况[11]。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其原因为医护人员能够教会患者相关应对技巧,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从而有效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护理人员教会患者采用放松肌肉等方式进行减压,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自我效能[12]。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说明结构性心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原因为医护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教学方式使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均能提高自身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通过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强化相关知识的宣教。此外,患者家属及亲友积极参与到干预中,给予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使患者处于良好心理状态,提升其社会支持度,进而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
综上所述,结构性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自我效能,并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预后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