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程力沛
石勘院与河南油田工程院研究人员共同开展活性高分子降黏冷采现场试验。常国栋 摄
石勘院牢牢把握集团公司对应用型研究院的定位,注重技术产品在油田的推广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真正创造效益。
近年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坚持以创新为手段、以创效为目的,着力打通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产品推广的全链条,助力中国石化上游稳油增气降本。
7月16日至18日,石勘院院长郑和荣带领科研骨干连续奔赴中原油田、华北油气公司参加院企技术合作推进会。针对油田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加强对流交接,为上游勘探开发把脉。
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核心特色技术是固本之基。只有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金刚钻,帮助油田企业在勘探开发关键领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在上游稳油增气降本中发挥作用,取得实效。石勘院紧密围绕集团公司上游要事要地,通过油田技术座谈会等形式走进油田企业,充分了解实际需求和生产难点,加强顶层设计,在“两个三年、两个十年”打造世界一流战略规划中对核心特色技术进行进一步系统梳理,明确了包括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技术等5项核心技术、油气勘探开发规划部署决策支持技术等12项特色技术组成的核心特色技术体系,并对每项技术的攻关目标、应用方向等作出要求。
石勘院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周生友说:“我们的技术产品充分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进行订单式研发攻关。”比如,针对勘探评价和部署决策难点,石勘院潜心研究攻关PetroV一体化软件系统,实现了盆地、区带、圈闭与油藏的一体化勘探定量评价,6年来累计更新软件授权超600台次,助力中国石化的勘探评价方法与国际接轨。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石勘院从零开始,摸索前行,针对涪陵页岩气田特点,形成有效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有力支撑涪陵等页岩气产能建设工程,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石勘院还坚持“项目组—业务所—研究院”三级质量管控体系,对项目开题、中检、结题进行全过程督导,并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等高级别专家主持重大攻关项目,确保技术攻关质量。
同时,石勘院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技术研发开拓孵化空间。近年来,石勘院已建成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4个中国石化级实验室、4个石勘院级实验室。拥有大型设备和实验仪器289台套,其中35台套为自主研发设备。
今年对石勘院青年科研人员胡长朝来说是收获的一年,他负责的低成本预分水短流程研发团队获得“中国石化青年文明号”称号,其项目作为石勘院杰青项目顺利结题。这是石勘院首次设立杰青优青项目,旨在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2018年,《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孵化器建设工作细则》推出,其中包含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小组、杰青优青项目、新领域培育项目、创新企业孵化器等一揽子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措施,形成了创新创意征集—技术产品研发—新领域培育—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全链条成果研发、转化模式。在杰青优青项目方面,每个杰青项目资助100万元经费、优青项目资助60万元经费,考核优秀的将对负责人给予奖励。对成熟项目纳入创新企业孵化器按市场化运营推广实施,暂不成熟但潜力大的项目纳入新领域进一步培育。
一石激起千层浪,石勘院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响应,共申报杰青优青项目52项,经立项答辩和专家组审核,最终评选出2项杰青、6项优青项目。经过一年的培育,有3个项目分别成功立项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青年科技创新项目、基础前瞻项目;3个项目进入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复赛,其中一项获得优秀奖;形成的4个软件纳入中国石化云平台推广应用。胡长朝的团队研制出的低成本短流程一体化预分水装置已在江苏、西北等油田应用,在西北油田4-1计转站仅一台装置一年就节省运行费用500余万元。
在奖励机制上,石勘院制定《技术奖酬金、成果转化推广激励实施细则》,按照产品技术市场收益共享的原则,提高技术研发人员和成果推广人员的提成比例。同时,在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中,石勘院也采取多种方式鼓励科研人员推动科研认识、论文专利、参谋建议等转化为有形产品,解决油田实际生产问题。
石勘院在今年3月底召开2019年技术产品发布会,发布了勘探开发评价与决策、地球科学与实验、油气田开发与工程等3大类26项成熟技术,与江汉油田分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4家单位签订项目备忘录。技术产品发布会为石勘院产研结合、加强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搭建了平台。石勘院负责人说:“技术产品是石勘院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形式,要牢牢把握集团公司对我院应用型研究院的定位,注重技术产品在油田的推广应用,促进科研成果真正创造效益。”
谈起在技术产品发布会现场向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院士介绍自己团队研发产品的场景,石勘院专家范明十分兴奋。页岩含气量是评价页岩气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关键参数,在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刚刚起步时,范明就带领团队研发第一代页岩气现场含气量测试仪。随后,团队扎根井场,经过不断优化完善,测定仪由原来的每次只能做1组1个样品改进为每次可以做6组18个样品,数据精度和自动化程度显著优于国际同类型设备,已累计完成27口重点井的页岩气现场测试,为中国石化重点区块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做出重要贡献。范明说:“目前,我们还在不断根据现场使用情况进行设备优化,研制更加小型化、智能化的第二代产品。”
石勘院科研人员正在操作长岩芯驱替模拟系统,进行长岩芯二氧化碳驱油实验。潘德权 摄
另一项在技术产品发布会上亮相的活性高分子稠油降黏冷采技术也受到多方关注。为了实现稠油不“愁”的梦想,团队从43摄氏度的黄沙大漠到波涛汹涌的海上平台,奔跑在需要稠油降黏施工的各个井场,配液、注入、投产,在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团队负责人张祖国说:“在现场推广应用新技术要面临重重考验,只要能为现场解决问题,吃多少苦都是值得的。”如今,该技术被列为中国石化低成本开采重点推广技术,已经应用20井次,有效率100%,最高单井日增油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