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新疆农业大学体育部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十条明确说明对特殊群体学生要开设以保健康复为主的体育课程。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不能参加一般体育课,因此针对这一群体开设了体育保健课。开设这门课程是大学体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校保障学生们身体健康的基本要求。通过调研乌市高校的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开设这门课程,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课程价值的支柱[1]。课程内容多以实践课为主,例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这类的运动也仍无法完成。大部分学校的内容安排为理论与实践课模式相结合,运动实践应该让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项目和内容,将学生按不同身体状况分成小组,进行体育锻炼,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还可以通过小组互相促进和监督。
通过调研得出,大部分保健课的满分为70分。这个分数对于要评奖学金或者评优的学生来说,会成为一个阻碍。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活动中表现突出及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这也体现了体育保健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自信心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
教师在学习前设立档案记录,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课中观察记录学生的健康变化和心理状况,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注和重视,实现人文关怀[2]。同时还要加大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有些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卑心理,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增强体能、恢复健康,而对心理疾病却不知道结合体育锻炼来治疗[3],有效的运动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学校开展好体育保健课,是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与负责,希望通过体育保健课的改革,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健康教育,促进健康,提高自信心,能像其他同学一样自信的走入社会,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