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素养研究之述评*

2019-11-25 16:43
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科学素养青少年

杨 宝 褚 婷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素养研究之述评*

杨 宝 褚 婷

(1.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体育系,山西 太原 030031)

从体育素养研究发展的历史背景、内涵、实证研究等方面入手,阐述对青少年进行体育素养提升的紧迫性,研究维度基本一致,涉及4个方面,结合现状研究及缺失问题,提出要健全宏观政策制度,完善体育教育评价形式,培养途径具体化。

体育素养;政策;维度;途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迈进“十三五”发展规划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党和政府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参与体育活动俨然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促使大众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更好地预防疾病或康健身体。只有提高国民的体育素养,我国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

高等教育是实现体育“育人”功能的最后阶段,也是延续“终身体育”思想的加速期。不能只看重学生运动成绩或体质健康,学校体育教育应落实国家的宏观政策,重视学生体育素养的建构,形成小学——中学——大学培养机制,从体育与健康的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积极入手干预,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体育行为,只有循序渐进、衔接发展、共同进步,我国广大青少年才能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更加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 研究方法

以“体育素养”“体育科学素养”等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与体育科学素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合与归纳。得出,体育科学素养是国内外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与研究趋势,研究与探讨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体系、模型构建、评价指标及现状调查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外更注重从体系及模型构建入手。

2 研究结果

2.1 Physical Literacy的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解决内需

2.1.1基于政策性文件导向

体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长期接受体育教育和后天习得而建立的。我国对于学生体育科学素养出台的宏观政策及文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起步期”,始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文件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基本体育技能,这一项决定的出台使学生体育素养推进工作显得更为具体[2]”。

第二阶段:即“推进期”,《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开始实施,其中指出各阶段体育课程要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5个领域,即参与、技能、心理和身体、社会适应,逐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3]。由此确立了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基本内容框架,完善了高等体育教育体系。

第三阶段:即“升华期”,在习主席及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方针的引导下,国家政府部门推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对青少发展做出明确规定: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至少熟练掌握1项体育运动技能,保证校内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4]。同时在2016——2020年《全面建设计划》通知中,再次强调提出“普及青少年体育参与活动,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和培养健康行为做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5]”。

2.1.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

素质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在教育方针及国家教育目的提出的政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行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独立个性,能力的培养等。体育教育在各个学校阶段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不能单纯的教授运动技能,应从思想、意识上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观念;从身体技术层次方面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从社会参与角度,提高学生的直接参与度,从而真正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数;从健康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对于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指导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因此,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培育,进行科学指导,是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都应有落实,做好各个学段的良好衔接,为我国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必备条件。

2.1.3学生学业压力大,身体活动不足

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压力颇大,在一系列“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多数家庭和学生忙于学校和课外补习班的学习,以应对各种类型的甄选考试;很多中小学生因时间少而导致参与体育运动不足,久坐不运动,身体基础代谢率低,出现了肥胖、近视等亚健康状态。其次,中考体测制度的实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真正参与体育运动的现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集训”,目的很明确,就是“考什么练什么”,功利性太强,缺失了对青少年儿童真正的体育教育,难于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第三,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往往会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造成体质普遍下降,涉及到身体形态、运动机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

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是“运动不足”问题仍然突出、体质健康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基于国家及相关教育部门对“体育素养”政策的提出,不同程度反映出对学生体育素养教育的延续性、综合性、强制性;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在个体体育素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不可短缺的环节。以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为核心的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2.2 Physical Literacy内涵及指标分析

体育素(Physical Literacy)是个体追求健康、积极生活的广义理解,由英国学者Whitehead(1993)提出。目前,欧美其他研究者对体育素养的界定基本以Whitehead研究为基础,关于体育素养的研究依旧是多维度多指标的研究,基本覆盖了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指标。我国学者关于体育素养研究的命题较多,但命题关键词不尽相同,表现为“体育素养”“身体素养”“体育科学素养”等,尤以前两者争论更为集中,“Physical Literacy”被翻译为“体育素养”,学者陈思同对概念及内涵、特性等方面深入分析认为:“体育素养”侧重体育哲学层面,“身体素养”注重生物学层面[6]。任海在其研究中提到“身体素养包含了参加身体活动的信心、能力、动机与理解”,其中三个维度不可分割,涉及了情感、身体和认知三个维度[7][8],这也是International Physical Literacy Association 提出的,该协会在我国被译为“国际体育素养协会”或“国际身体素养协会”,差异主要体现在“Physical”的直译。

关于体育科学素养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在文献中都追溯到了“科学素养”。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历了个人经验总结、系统雏形研究、多角度多层次,出现了多元化的研究现象,如今官方陈述较为全面的有:(1)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对其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体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即素养可以表示为(知识+能力)态度”[9-10];(2)美国国家科学院将其表述为“人们在进行个人决策,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事务时所需要了解的科学知识、概念及过程”。(3)科学素养是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国教育部,2003)[11]。故体育科学素养也可以表述为“应具备的体育态度、认知、行为”。

通过不同时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众多研究将素养的层次划分为4种,体现在能力、知识、态度及意识方面。无论学者以任何一个名词进行命名,关于体育素养的研究范畴都涵盖了意识、行为、态度和认知四个方面。

2.3 关于“Physical Literacy”的实证研究

从梳理现有关于该命题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现状调查研究。

首先,评价指标的同类研究。陈思同阐述了加拿大体育素养测验指标和权重,指标包含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6];于秀采用分层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和权重,调研了深圳、武汉、包头三市938名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并进行对比分析[12];于秀梅通过研究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3个维度6个指标,主要体现在运动能力和习惯、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健康知识和行为[13]。赵妍[14]通过问卷测评,采用KMO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知识、意识、精神、习惯、条件和技能进统计分析建立模型。

其次,现状研究。马宏霞以四所教育学专业大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现状调研和影响因素分析[15];陈晓宏调研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情况[16];刘海燕[17]归纳演绎了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于素梅[18]和李永华[19]等着手于指标体系,简单阐述了培养途径。这些成果为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提供了实证依据,然而都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性、统一性的评价标准,也并没有像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体育素养评价模型,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尚未形成科学性的指导纲领。

3 青少年“Physical Literacy”培育及发展方向

我国学者对体育素养或体育科学素养研究的维度和指标基本大体一致,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模型,较多集中在对现状的调研,后续研究应更注重落实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手段或策略层次,方可全面提高我国居民体育素养的整体水平。

3.1 国家建立宏观政策、建立“一条龙”发展机制

我国处于“十三五”高速发展时期,提出“健康中国”发展理念,体育运动是实现“大健康”目标的途径。国家及教育部门也应继续出台或完善关于培育学生体育素养的宏观政策,因地制宜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段不同水平的培养标准,实现地市——省级——国家的管理幅度,逐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体育素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 重视学校身体健康知识的传授、建立评价模式

体育教育长期以来重在学生体育行为(运动技能)的评价,追求成绩的提升,缺失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如健康知识、保健及急救手段、锻炼方法等,造成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不全面、不完整。做为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层或体育组领导层应规定体育理论知识讲授的课时数,落实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途径。学校的体育成绩测试可以考虑将身体健康知识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完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知识储备;中考体测分数在各省市都不断的被提高,可见对体育的重视上升到一定高度,身体健康知识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应届考生进行考试,衡量学生对于身体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把分数按权重比例计入到总成绩。

3.3 以体育素养“维度”入手,培养过程操作具体化

现有文献研究都涉及到体育素养的维度或指标,但多数调查出缺失部分,未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或发展途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针对缺失部分进行加强教育,健全学生“Physical Literacy”的结构体系,促使广大青少年对此概念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对于体育素养的培养,应将各个维度都细化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扭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手段、体育兴趣等等,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模块,安排在不同学年不同学期教授,细化维度的各个“面”,从“点”抓起,重点解决培养的实现途径。

[1]国务院新闻网办公室网站.《全民健身计划纲要》[EB/OL]. [2015-12-07].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33862/xgzc33869/Document/1458253/1458253.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6-6-13].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9684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EB/OL]. [2016-6-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6]陈思同,刘阳.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6,36 (3):44-51.

[7] 任海.身体素养:一个统领当代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J].体育科学,2018,38 (3):3-11.

[8] IPLA.2017. https://www.physical-literacy.org.uk.

[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 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

[10] 钟抒樵.北京市公众体育科学素养调查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5-6.

[11] 李小萍.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J].学会,2005(12):37-38.

[12]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1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14]赵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结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2):59-61.

[15]马宏霞.河南大学生体育素养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84-87.

[16] 陈晓宏,朱二刚.大学生体育素养缺失现状及教学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77-79.

[17]刘海燕.我国部分城市中小学体育素养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 35(1):103-108.

[18]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 24(4):5-9.

[19]李永华,张波.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99-101.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n Physical 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YANG Bao, etal.

(Shanxi Architectural Technical College‚ Jinzhong 030006, Shaanxi, China)

山西省教育规划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编号:GH-17098;2017年度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JY-ZD-1705。

杨宝(1979—),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科学素养青少年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物科学素养培养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