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健,剧冰纯,盛鹏杰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虽然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然而,作为全新的社会价值要求,放之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应该努力追求的建设目标。高校作为培养高等学科人才的摇篮,理应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摆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位置。更何况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许多大学生甚至已经过早地染上了社会病,特别是在心理方面,难以承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提上日程。本文在此背景下,主要探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校园,不仅是强调作为单独的个体校园的和谐,更是要强调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关键阶段的整体和谐。从横向讲,和谐校园不仅仅是宏观校园本身的和谐,更应强调作为校园鲜活主体的大学生的和谐。因此,我们就不能回避高校和谐校园的内涵。笔者认为,和谐校园至少应包含不同层次的3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内部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形成一种团结合作的良性互助关系;二是高校内部各院系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默契,旨在锻炼不同学科的师生的竞争能力;三是学校应该秉承“育人”的本质要求,成为能担责任的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机构。因此,谈和谐校园的建设就离不开和谐的文化建设。简单地说,就是离不开关系,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教师,以及离不开他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体育,作为“德智体美劳”要求的重要方面,是最具凝聚力的一项育人手段。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大力弘扬体育文化的制度,它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指高校校园内所出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学校自身的教学方针为基础,以学校的全部师生为主体,综合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方式,旨在提升广大师生的参与与协作能力的一种团队文化建设。它不同于其他文化建设,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当中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与获得提升的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在地位上,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本身就是校园和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体育文化建设又是最能体现校园和谐的一个方面。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体育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体系意味着高校本身就是和谐的,这正是因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途径的特殊性。
体育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停留于“文件”层面,虽然是一种精神要求,但更多地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这不仅易于考察,而且广大师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得到,对于取得的成果往往是显而易见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就在于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不在于数量多,而是为了吸纳不同需要的人群。在共同的目标面前,为了融合在一起,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出不同的体育文化交流方式。
高校本身就是优秀知识分子集散的地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代表了不同程度或方向的价值观选择。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了活力,相比之下,高年级学生就显得沉稳。但无论如何,大学生总是对社会敏感的群体,能够准确地抓住时代的需求。如果一个校园不能向社会看齐,其必定是落后的,是要“挨打的”,体现在文化上的失利就在于高校内部沉闷的学术气息以及低迷的交流氛围。而体育就是最能体现发展观的,是最容易改变而又最容易被接受的。
体育本身是一项竞争的事业,而竞争本身又是一种协作的方式。校园的和谐不仅仅是各学院之间平常呈现出的一种“事不关己”的正常相处风,更应该体现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交流风。各学科由于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很难分个高低,甚至很难交织在一起,然而,通过高效体育文化建设,各不同院系的大学生却能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分个胜负。有些团队性的项目更是能够将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此时,不仅锻炼的是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更是一种对合作精神的发扬。
正如上文谈到的体育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其实综合起来,体育文化就是一种体现竞争与合作的文化。竞争与合作本质上都是一种交流方式,最终都指向学校的凝聚力,即和谐校园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要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呢?答案毫无疑问地就在于高校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不够“和谐”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是最大的背景。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状况,更是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将持续存在的一种状况。这种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显示出有着庞大数字的国家优秀知识分子正处于失业状态,更代表着目前仍然在校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未来也将处于失业状态。这就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校园恐慌和不和谐。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是天之骄子。从对一些大学生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稳定且薪资理想的工作。然而从现实的状况来看,为了这个目标,大学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没有收到理想的成效。原因就在于高校的教学方针仍然偏重于书本理论的教授,而不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动手能力的欠缺。
大学应该是小社会,小社会即证明学校的主体——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人。社会人讲的是群体,讲的是相互之间的合作。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高校中,大学生缺乏有效走出自己专业学科的手段,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困惑,最终又被更为现实的社会前景所迷惑。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特立独行,很难与他人保持默契。也就是说,许多高校的学生目前最缺乏的不是专业技术或者理论知识,而是最基础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社会招聘往往看的是一个人学校阶段的简历,因此是本本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对大学生学历的要求很高,而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企业又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可怕的是,目前大众往往对体育不甚理解。“体育无用论”仍占据着主导,许多体育专业的人才往往因此被荒废。“文化之上”并不代表书本至上,文化是分为多个层次的,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的缺失必然导致相应的社会发展的扭曲。
体育文化建设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不冲突的,反而是有利的。因为体育文化建设符合和谐校园建设的全部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内部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代替的效果。
大学生群体往往离家较远,且往往是孤独的,因而在自身社会前途不好的情况下,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由于大学生往往很自由,不受院系的监督与管理,因而很难及时得到相应的救助。而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使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当积极地把体育文化纳入体育锻炼当中后,学生就能感知运动的快乐,并能得到其他同学的祝福与鼓励,同时这也是一种发现自己特长的方式,能获得相应的满足感。首先,体育的娱乐性能够让参与者以一种较为轻松的姿态和方式参与到运动中,从而暂时忘掉烦恼;其次,通过体育锻炼,与他人竞争,能够交到朋友,这是一种交友的快捷方式;最后,学生在体育运动当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运动量,即是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困难并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战胜困难。
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是一种需要容纳高校师生的一种文化建设制度。因此,就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并考虑到不同院系的价值观和利益追求,在共同实现体育锻炼这个目标上融合与突破。在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锻炼。由于这种创新本身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可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较大程度的保存。
大学生陷入悲观情绪的根源在于学校放弃与社会的交流,没有认清楚社会上企业的真正需求,从而未能发现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学校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应扮演一种平衡的角色,旨在将大学生锻炼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这样高校本身才能实现与社会的和谐。通过加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建设,能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与他人交流与合作,这是一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通过实现全校不同院系及不同院系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校内部形成了一种健康的体育文化交流之风。各院系之间不仅达成了和谐,并且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了竞争。这有利于高校内部各院系的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首先,这种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制度,能够长期坚持并实行下去;其次,通过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成熟,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欣赏水平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最后,高校的精神和价值观得到了丰富,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实践形式,这种精神更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