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2019-11-25 06:56霞,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校园体育

张 霞,黎 丹

文化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1]。体育文化的研究,概括起来包括对体育观念,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体育伦理等的研究。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对其进行体育文化方面的培养,是体育文化时代性、继承性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是现阶段国家体育政策的实践对象的广泛性体现。继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后,2014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亦引起了众多体育工作者的热议。 用新华社的评论来讲:从以往的注重“金牌体育,竞技体育”向注重“全民体育,大众体育”的转变是体育文化功能追求的长期价值。2016年,《“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颁布,定下了健康事业的基调。本文拟从当前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结合起来研究等热点问题,对大学体育、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初步探讨,将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结合起来,从特定文化主体的角度,论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结合实践,探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策略。

1 体育文化的功能

文化具有历史发展性、传承性、导向性等功能,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策略及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1.1 体育思想的传承性及发展性诠释了体育的社会本位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哲学“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注重武术发展这一基础,推崇武术中的礼让,谦和,以整体发展为主,追求修身养性、忽视运动胜负的体育价值取向。近代,有伟人指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体育在教育方面的被重视的一方面。而今,研读《奥林匹克宪章》可以看出,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体育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 。古代体育、近代体育、当代体育发端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但从历史上演变下来的对儒家“内外兼修”的个人发展的体育观与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不谋而合。归根结底,体现的是文化的传承,大体育文化观。

1.2 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能够指导校园体育实践

古代儒家思想曾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由小到大,由个体至群体的社会现象的总体概括,其所体现的社会人格同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中 “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2]中所体现出的道德规范的高度一致,以及“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2]。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2017的自行车比赛中,位列第一的选手爆胎后,只能扛起自行车赶往终点,第二名的选手始终不紧不慢的跟在身后,并没有乘机超越。这其中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值得大家深思,而早在2000年的奥运会,中国花剑选手面对对手的意外受伤而停止攻击,虽败犹荣。这是我国青年对当代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当今社会发展,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体育文化部分的发展,有利于发挥体育教育价值、丰富教育手段、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塑造学生文化性格。

1.3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性作用体现

“文化育人,文化的发展种类,亦像个体的人的发展一样具有多样性。每一种文化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4]古代体育中,比较注重体育伦理文化以及道德教育;近代,出现了西南联大似的整合后的体育文化;现代,体育教育又体现出既重视形又重视神的文化特点,如清华体育文化的构建。整体来说,体育文化有一定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了其发展性。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提出,2016年《“健康中国”2030》这一指导性文件的颁布,为后奥运时期的学校体育发展,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以及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对象群体的教育功能发挥,起到了发展中所形成的紧密联系实际的体育文化的即时指导作用。

2 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面临的困境

体育文化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具有特殊性,但高校扩招过后,随之而来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不足, 用于发展体育文化的资金不足,功利性教育中,管理者对体育的不重视等问题,制约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其进一步发挥其价值。

现有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从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这一点来说,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实用体育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教育模式,已达不到当代年轻大学生的需求。从小学课程到大学,存在体育课程内容无区分,内容重复,体育教育教材项目西方化等具体问题,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难以有效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亦难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并通过体育教育内容的提炼,构建具有教育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体系。

体育教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中国体育界长期以来均存在的大问题。“金牌效益、以夺冠为导向”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方针,制约着体育教育、群众体育发展方针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制约着对体育教育,大众体育的经济投入。因此,当今的校园体育文化,缺少独立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抑制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机制与发展模式缺失。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近几年来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体育课程之外,体育文化发展的又一途径。 但是,各高校对体育社团的建立与发展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发展评估等方面存在问题。要么任其发展,要么过度限制,从体育文化创新载体这一方面制约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3 大学体育文化发展及创新途径

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新”这一概念。 文化创新包涵着丰富的内涵。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研究,可以从对校园体育文化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人手,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发展的实际,以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具体可从群众体育整体要求出发,对文化的构成、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等进行剖析。

3.1 体育观念的创新是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基础。后奥运时期,国务院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体育发展战略的转移,体育文化产业化,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化,中国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的融合、交流、互促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提出,更是将体育教育,特别是高校体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高度。基于观念的转变,落实学校体育科学发展方针政策,将有利于体育文化创新在制度方面的建设。

3.2 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模式化,体育文化研究视角的独特及多样化有利于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糟粕共存,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创造,中西交流非常重要,在思想的碰撞中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这一做法有历史渊源,在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这三所大学共同创造出的西南联大体育,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形成了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体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潮[5]。 可以看出,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关注传统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特殊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现阶段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在大学体育课程课程设置中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竞技体育项目互相结合,使高校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文化建设横向研究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历史这一纵向方面的研究,以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3.3 体育文化创新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协同研究。当今世界,“软实力”发展越来越重要,是衡量国家及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及地区的竞争力。体育文化创新的策略研究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研究相辅相成,能够和谐统一到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中。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这一历史条件下,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校园体育的研究整合研究,很好的注重了体育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整体性,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个体性,共建文化价值提升长效机制,有益于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

3.4 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大学体育文化创新,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完整的体制机制保证。划分区域,以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文化建设带动区域体育文化建设,增强体育文化的感染力以及体育项目实施所特有的凝聚力;构建传统体育赛事的交流与合作机制,统筹社会力量,发挥校园体育运动与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优势;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共建以体育为媒介的交流合作平台,将体育科学研究中产学研项目落到实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育社团的管理中,学校团委等机构适当下放权利,丰富完善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体现体育文化创新过程中大学生的作用,在放权的同时,完成监督、评价、宏观管理等系列职责。

4 结语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建设目标,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的发挥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渗透力的激活并行不悖。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校园体育文化作用的是校园体育文化自身的振兴。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传承功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与现有校园体育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性的诠释,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软实力的作用,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学校体育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校园体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