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特征与优化路径

2019-11-25 02:08高庆勇彭国强
体育教育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团成员体育

高庆勇,彭国强

(1.南京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4;2.江苏省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新时代,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社团文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打造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建立良好品质成为高校的职责所在[1]。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学生体育社团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其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它所形成的文化是校园中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一种文化。

1 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解读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建立的组织。高校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创造并传播体育文化的实践平台,对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以及参加课外体育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体育社团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体育社团自身的特点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优秀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淀、发展、定位、布局、管理和运作,都与体育社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社团与体育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高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高校社团所形成的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正式课程之外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社团的最基本属性,同时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魅力[2]。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具有一般社团组织的基本文化特征,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作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社团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化是一致的,具有文化本质的规定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是学生体育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社团器物、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价值观、社团精神和社团文化等;涵盖了体育社团的认识、情感、价值、理想、道德、制度和物质条件,以及与体育有关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与意识形态。

2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特征

2.1 以社团纳新为依托的“内生型”成长

新时代,体育社团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多以纳新为起点,社团纳新关系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是社团融入新成员、增加新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高校社团种类的不断丰富,面对激烈竞争,高校体育社团通常把纳新当成重要任务,特别是新生社团以及运行状态不佳的运动项目社团体现得尤为突出,纳新已经普遍成为体育社团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也成为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3]。就体育社团文化成长模式而言,社团纳新是典型的“内生型”成长,原因在于:其一,社团文化是学校的亚文化,与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创造和整合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物化环境风貌相比,社团更替从微观层面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因此,根据学校“大文化”需要,打造多元化运动项目社团文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其二,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学生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正规的、松散的群众性体育组织,它源于各团体成员具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要。鉴于这两点,社团文化建设的本质在于其内部成员的不断引入,其文化的成长在于其社团内部成员强有力的运营管理,通过不断引入新成员提升社团的发展规模,这种“内生型”的社团文化成长模式是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的特征。

2.2 以辞旧迎新为节律的“波浪式”发展

新时代,伴随着校园文化精神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团文化与体育活动如影随形,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能够反映其内在文化的发展态势。客观而言,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包涵校园文化的多元属性,并体现在学校辞旧迎新的发展过程中。辞旧是毕业季的主要内容,也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体育社团的管理人员多为高年级的学生,这些即将离校的社团高年级学生都是社团低年级学生的领路人,社团低年级的学生为表示感谢,举办体育活动进行欢送成为主要方式,也成为很多体育社团的惯例,这其间的文化出现了分层,既有社团个体自我感情方式的表达,也有集体心灵意识的传递。迎新则呈现出另一种文化,相对来说,迎新的活动更加异彩纷呈,其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上一级学生向下一级学生的传承[4]。这种平时活动稀少,也很零散,但是每年的六月和九月活动数量急剧增加,呈井喷状,以九月份最为突出,伴随着新生的加入,各类体育项目社团陆续开展纳新工作,新生群体的加入既丰富了社团文化也推动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快速发展,为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增添了不少亮色。并且,这两个时间段首尾相应,此起彼伏,年复一年地周而复始,节律性极强,呈现出波浪状向前推进,形成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两大浪潮。

2.3 以体育项目为本位的“区域性”定位

体育社团文化以具体的体育项目为发展基础,通过在固定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而逐渐形成集体文化,其活动范围多存在于校内或者与其他高校交流的比赛场地。从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区域的整体现状看,其体育活动也符合这一特点。一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体育活动效果,代表了不同的体育文化特质。不管是哪一种体育社团文化,都基于某种具体的体育项目,以一定的社团活动为平台发展起来。如舞龙舞狮、太极拳等项目的社团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轮滑、跆拳道等项目的社团代表了体育社团文化的流行趋势。学生参与这些社团多趋向于提高运动技能和满足个体的体育兴趣爱好,社团活动的开展也正符合学生的这一初衷,并逐渐形成了以体育项目为本位的文化。另一方面,体育社团文化有着特定的生存空间,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目标定位明确。以篮球项目的社团为例,中小型社团的活动多在学校的免费场地上举行,校外活动几乎为零,大型社团虽然偶尔有校际比赛,但活动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的主流趋势,受场地的限制,多数体育社团囿于校内,不能对外交往,束缚了社团文化的对外发展。

2.4 以不同年级学生为主体的“离散型”布局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社团文化由社团成员共同创造,不同的社团成员构成了不同种类的体育社团,不同种类的体育社团在自身完善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类型多样的社团文化,它们独立地存在着,又相互影响。当前,多数高校低年级学生是学生体育社团的主力军,高年级学生统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所有的社团体育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低年级学生身上,所有的社团文化都以低年级学生为切入点。这种以低年级学生为主体高年级学生为主导围绕低年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社团文化发展的基调。此外,纵观体育社团的整体发展,每个社团都有高度的自主性,多数学校只在宏观上给予指导,更加依靠社团的自我发展、自我治理和分散式经营。尽管都属于学校社团这一大体系之中,但是体育社团分门别类,有“海纳百川”的气势[5]。体育项目风格迥异,遍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在文化上有“和而不同”特性。从文化的角度上,无论是哪个项目的体育社团,它都是连接社团成员的纽带,将零散的学生个体集中起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

2.5 以流动性成员为对象的“温情化”管理

社团文化是动态和静态的统一,社团成员身上所体现的文化集中了社团文化的动态表象,并随着其成员的流动而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如何把这些社团流动性人员变成社团的中坚力量,把这些社团文化的流动性载体保持在体育社团的框架下,成为每个体育社团必须考虑的事情。因此,加强社团管理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尽管如此,体育社团本身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松散性等特点,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了社团文化也因此产生了波动。一方面,社团要竭力控制人员流动的影响,避免出现活动之初其成员满怀热情,召之即来,在其成员热情退去之时,人员踪迹全无,只剩下骨干成员支撑起社团的局面。留住社团流动性成员这一社团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扩大社团规模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体育社团自身的特点,尊重社团成员的自由权,让他们来去自由。因此,在社团的管理上,管理者可谓左右为难,更多地强调用举办活动代替日常管理,用社团成员间的感情代替社团中的规章制度。在此氛围下,社团管理文化往往是温顺体贴的。

2.6 以自给自足为导向的“封闭式”运作

从社团规模上看,新时期多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以小型、微型为主,大型社团凤毛麟角,受此因素的限制,社团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多以小集体的内部发展为主,外部交流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因此,尽管体育社团种类多样,整体人员数量可观,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可圈可点,但限于学生体育社团自给自足的发展水平,社团文化仍然不能走出校园[6]。从社团的经济状况上看,学生体育社团吸金能力有限,会费仍然是社团的主要经济来源。受资金的限制,社团活动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多采用“小农式”生产方式打造社团文化,社团的商业文化气息不浓。社团规模上不去,传承都是问题,社团文化最终难成气候。社团经费不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活动终究是一句空话,体育文化哪能长足发展?缺少与外界的联系,采用“封闭式”的运作,学生自娱自乐、社团自给自足成为多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通病,也成为制约社团文化发展的瓶颈。

3 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优化路径

3.1 固本培元,推进体育社团文化的内涵性建设

新时代,高校体育社团文化要取得突破性发展,不能只靠外延式扩张,把社团定位集中到社团成员的纳新上,靠社团人数的增加达到社团文化数量上的增长,这种发展方式不具有持续性。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要加强内涵建设,通过积极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吸引外部成员加入,通过打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为社团自身发展服务,为社团体育文化质的提高做出贡献。因此,固本培元成为发展体育社团文化最切合实际的做法,所谓“固本”,是从巩固体育社团文化的根本、根源入手,夯实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内涵建设,为继往开来的体育社团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宏观上讲,最重要的是通过积极的探索,逐步建立起适合学校基本情况的社团文化发展模式,具体到每个社团,首先要解决的是社团的宗旨和发展定位,为社团文化的发展规划一个大方向[7],通过活动的举办来满足社团成员的体育需求,挖掘体育项目的本质特点,通过体育活动凝聚人心。此外,要创出体育社团的特色和提高质量,使社团文化自成一体,增强社团成员的荣誉感。所谓“培元”,简言之就是要增强体育社团文化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在“固本”的基础上,使社团文化在不断丰富中更好地延续性发展。

3.2 循序渐进,完善体育社团文化的长效性机制

打造社团文化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日久沉淀,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形成文化。辞旧和迎新是特定时间举行的活动,虽然以具体的体育形式出现,但它的价值取向与日常开展的体育活动有所偏差,造成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有所出入,不能很好地展现体育社团文化的真谛。因此,这两个时间段的体育活动最多只能看成是社团体育活动的起点。同时,体育社团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构建从管理层到执行层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在多元良性运行的推动下,体育社团活动才能常态化,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因此,要完善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由校团委和校体委共同协作的推进模式,并由大学生体育协会对体育社团进行统一管理,将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重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的自主管理性和学校宏观指导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体育社团进行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优秀社团、社团成员及社团负责人的评比表彰机制,完善体育社团文化宣传推广机制,通过多元内生机制提升社团文化的推广范围。

3.3 互构共生,打破体育项目文化的区域性限制

区域性限制是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通常误认为区域性是学生体育社团固有的特点,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把社团文化当成一种区域性文化也感到无可厚非,而事实并非如此,区域性应该看成社团发展的阶段性表现。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应该摆脱区域的束缚,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与社会体育的互构,达到彼此的共生。互构即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构建;共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相辅相成[8]。体育社团的互构共生共分为两步,一是同一所学校内同一体育项目社团的互构,将小型、微型社团重构成一个大型的社团,集中分配资源,确保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同时,要增强社团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关联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能及时地运用到自身的锻炼中来,使学校的师资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将学生体育社团推向社会,与社团体育团体互相交流、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增强学生群体与社会群体的亲和性,推动不同项目的体育社团走向社区,扩大与社会的交流,不仅可以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团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3.4 兼收并蓄,实现体育社团文化的规模性效应

虽然属于体育社团这一大框架下,但是调查得知不同项目的社团鲜有来往,不同项目的体育文化也难以交流,这是体育社团与其他类型社团的不同之处。在离散的状态下,每个社团成员都以自己的社团为核心,对其他项目社团的发展置若罔闻,很难对其他社团文化的动态发展深入了解,这势必影响到学校社团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问题,将一所学校所有的体育社团力量组织起来,摒弃项目文化的差别,构建一个协调不同项目社会活动开展的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9]。一方面,有必要在高校成立统一的体育社团联合会,制定体育社团总体发展规划,监督每个社团具体活动的开展,从而提升体育社团的规模效益,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校团委在强调对学校社团领导的同时要实现放权,让学校体育社团联合会全权负责体育社团的发展,校团委只保留监督、督促、社团审核的权力。此外,要从学校社团发展源头上理顺关系,在社团离散型布局的基础上,发挥社团整体的规模效应,实现其文化效益的最大化。

3.5 有张有弛,落实体育社团文化的制度性治理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团管理也是如此,如果所有的社团文化都是“含情脉脉”的,那么实际管理上势必没有力度。当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治理现状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何在社团治理上完善制度设计,切实落实制度化治理是提升体育社团文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一是人员治理上,要宽严相济。社团是集个人兴趣而组成的团体,社团的文化是每位成员的积极创造,每一位社团成员都应该有极大的热情,而不是社团成员集体性的等待。因此,社团成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对于那些徘徊不定的人员要及时争取,对于社团兴趣不浓流动性强的人员要及时清理。二是活动治理上,要以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为准则。社团活动要定时、定点、定量的举行,做到有章可循,让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参加活动而参加。只有这样,社团文化才能按预定的路线发展,而不是以偶然性的形式出现。三是经费治理上,要开支有度。积极利用学校的免费场地、设施,大力挖掘学生体育指导,降低活动成本。增强商业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生活。

3.6 优胜劣汰,深化体育社团文化的市场性运作

在学校学生数量明确,参与社团人数大体确定的情况下,不是体育社团的数量越多越好。社团数量过多,会影响到社团的规模。社团规模过小,学校的体育力量就会分散,体育人才就不能集中,就会缺少必要的体育文化交流,影响到体育人才的成长和体育社团的长远发展。如何利用社会市场作用,提升体育社团发展活力,实现体育社团的市场化运作,为社团自身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已经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共同课题。一方面,观念上的认识需要改变,学校应该对社团走向社会给予明确的支持并加以引导。社团是学生的社团,社团发展的好坏,学生是受影响最直接的对象。一味地强调社团自我发展,不如给社团搭建平台让它走出去。另一方面,社团的运作需要创新,社团如何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来自学生,要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利用体育活动在校园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加强吸引社会方面的赞助并进行统一分配。因此,要让社团真正走向市场,将社会赞助商的广告在学校社团举办的不同体育活动中展现出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社团发展的活力。

4 结语

社团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社团文化,要夯实体育社团基础性文化、完善体育社团长效性机制、打破体育社团区域性限制、落实体育社团制度性管理、实现体育社团规模性效应、推进体育社团市场性运作,丰富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促使大学生体育社团文化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团成员体育
两只挂钟
我家的新成员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们的“体育梦”
课题组成员
社团少年
文学社团简介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